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泻千里

一泻千里

指江河的水势奔流直下。唐代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后常用来比喻行文的笔调奔放,气势磅礴。明代王世贞《文评》:“方希直如奔流滔滔,一泻千里,而潆洄滉瀁之状颇少。”方希直:方孝孺,字希直。亦作“一泻百里”。唐代韩愈《贞女峡》诗:“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


述补 ①形容江河水势奔流直下。语本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张贤亮《河的子孙》:“河流在冲决了一道道拦障之后会又恢复常态,~——水仍然是水。”②形容事物发展迅速。杨朔《百花山》:“这以后,革命部队真是~,到一九四九年初,便进入北京了。”③比喻文章气势奔放、流畅。明·王世贞《文评》:“方希直如奔流滔滔,~,而潆洄祇侂颇少。”△褒义。也作“一泻百里”、“一泻万里”。


【词语一泻千里】  成语:一泻千里汉语词典:一泻千里

猜你喜欢

  • 青藜阁下

    源见“青藜照阁”。本指汉刘向,后泛指学问勤苦之士。宋刘克庄《念奴娇.居厚弟生日》词:“从者谁欤?青藜阁下,汉卯金之子。”

  • 化鹤千年

    源见“辽东鹤”。喻修道仙去。宋韩淲《水调歌头.次宋倅韵》词:“犹记使君同醉,化鹤千年何在,今古自应悭。”

  • 喋血

    形容血流遍地。《汉书.文帝纪》:“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颜师古注:“喋当作‘蹀’,蹀,谓履涉之耳。”意思是流血满地,因此要踏着血行走。又作“啑血”,义同。【词语喋血】   汉语大词典:喋血

  • 一阳节

    源见“一阳生”。即冬至节。三国 魏曹植《冬至献袜颂表》:“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苏。”【词语一阳节】   汉语大词典:一阳节

  • 真讲官

    明代文震孟(1574-1636年),字文起,吴县人。文征明曾孙。天启殿试第一,授修撰。因触忤魏忠贤被廷杖80,贬秩调外,后不赴调而归,削职为民。崇祯元年召为侍读,改左中允,充日讲官。擢升礼部左侍郎,兼

  • 长目飞耳

    《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后因以“长目飞耳”指扩大视听的手段。《宋书.王徽传》:“比君曰表里,无假长目飞耳也。”并列 能看极远的眼睛,能听极远极细的耳朵

  • 丹笔

    古时以朱笔誊录罪人名册,称“丹书”。书写罪人名册所用的朱笔,即称“丹笔”;唐代徐坚《初学记.刑罚》引谢承《后汉书》:“盛吉为廷尉,每至冬节,罪囚当断,妻夜执烛,吉持丹笔,夫妻相对,垂泣决罪。”参见“廷

  • 溺井

    《战国策.楚策一》:“江乙(原为魏人,后仕楚,为郢大夫)恶昭奚恤(楚将),谓楚王(楚宣王)曰:‘人有以其狗为有执(指善于看守)而爱之。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恶之,当门而噬(咬)之

  • 荆山玉

    源见“和氏之璧”。指和氏璧,喻良才。三国 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唐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诗:“顷游灵台下,频弃荆山玉。”【词语荆山玉】   汉语大词典

  • 清风明月

    《南史.谢譓传》:“(譓)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南朝梁谢譓,交友慎重,不与世俗之人来往,常独自在家饮酒,以清风明月为伴。后因以“清风明月”用为喻高人雅士的典故。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