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缄其口

三缄其口

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后因指言语谨慎,少说或不说话。苏曼殊《与某公书》:“区子固非离经叛道之人,然此时男子多变为妇人,衲只好三缄其口。”


述宾 缄,封住。在嘴上贴了三道封条。少说话或说话很谨慎。语出《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水浒后传》13回:“危行言逊,祸免生时;金人示戒,~。”※缄,不读作jiǎn。△用于形容说话谨慎。→缄口结舌 钳口结舌 ↔贫嘴薄舌 畅所欲言


【典源】《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说苑·敬慎》亦载。

【今译】 孔子至周,进入太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属铸人,其嘴上有三重封条,金人背后的铭文说:“这是古时说话谨慎的人。值得我们鉴戒啊! 不要多言,言多必失。”

【释义】 后以此典指言谈谨慎,少说话。

【典形】 缄口、口须缄、三缄、三缄口。

【示例】

〔缄口〕 唐·张说《故开府仪同三司姚文贞公神道碑》:“外或形放,中恒礼拘。箴虽缄口,谏亦忘躯。”

〔口须缄〕 明·袁宏道《喜苏潜夫至柳浪》之三:“暂来犹有禁,佛语口须缄。”

〔三缄〕 唐·杜牧《鹦鹉》:“不念三缄事,世途皆尔曹。”

〔三缄口〕 金·元好问《胜概》:“吾道三缄口,时情一解颜。”


【词语三缄其口】  成语:三缄其口汉语词典:三缄其口

猜你喜欢

  • 延陵许剑

    源见“季札挂剑”。谓季札念旧守信。柳亚子《追怀亡友赵伯先先烈》诗之二:“延陵许剑生馀恨,有道题碑死倘缘。”主谓 延陵,指春秋时季札。本为对亡友守信的典故,也用以表示对亡友的悼念。语本《史记·吴太伯世家

  • 焚膏

    同“焚膏继晷”。清钮琇《觚賸.自怡编序》:“焚膏检较《涑水》、《通鉴》。”【词语焚膏】   汉语大词典:焚膏

  • 侯嬴报恩

    源见“侯嬴抱关”。谓受礼遇者厚报其主。唐元稹《授李愿检校司空宣武节度使制》:“夷门在尔之境,侯嬴报恩之迹犹存。”

  • 绝交书

    《文选》卷四十三三国魏.嵇叔夜(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唐.李善注:“《魏氏春秋》曰:‘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恶焉。’”三国时,山涛推荐嵇康为曹郎,

  • 卖花声

    参见:卖杏花

  • 龙化葛陂

    源见“杖化龙”。指得道成仙。宋黄庭坚《和师厚栽竹》诗:“龙化葛陂去,凤吹阿阁鸣。”

  • 苏家嫂

    源见“苏秦六印”。苏秦之嫂。代指势利之人。清李渔《奈何天.伙醋》:“何劳美人相唤招,这便是后恭前倨的苏家嫂。”

  • 比邻窃斧

    源见“窃?”。称人受诬蒙冤。清唐孙华《哭姜编修西溟》诗:“比邻窃斧真无罪,同舍持金别有郎。”

  • 孝伯痛饮

    《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东晋时,王恭(字孝伯)历官中书令、前将军,曾说作名士只要能痛饮酒加上熟读《离骚》即可。后因用为启迪

  • 騕褭

    《文选》卷八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羂騕褭,射封豕。”晋.郭璞注引张揖曰:“騕褭,马金喙赤色,一日行万里者。”騕衰,古代骏马名。据说此马能日行万里,或说日行五千里。后用为咏骏马之典。唐.杜甫《天育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