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缄其口

三缄其口

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后因指言语谨慎,少说或不说话。苏曼殊《与某公书》:“区子固非离经叛道之人,然此时男子多变为妇人,衲只好三缄其口。”


述宾 缄,封住。在嘴上贴了三道封条。少说话或说话很谨慎。语出《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水浒后传》13回:“危行言逊,祸免生时;金人示戒,~。”※缄,不读作jiǎn。△用于形容说话谨慎。→缄口结舌 钳口结舌 ↔贫嘴薄舌 畅所欲言


【典源】《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说苑·敬慎》亦载。

【今译】 孔子至周,进入太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属铸人,其嘴上有三重封条,金人背后的铭文说:“这是古时说话谨慎的人。值得我们鉴戒啊! 不要多言,言多必失。”

【释义】 后以此典指言谈谨慎,少说话。

【典形】 缄口、口须缄、三缄、三缄口。

【示例】

〔缄口〕 唐·张说《故开府仪同三司姚文贞公神道碑》:“外或形放,中恒礼拘。箴虽缄口,谏亦忘躯。”

〔口须缄〕 明·袁宏道《喜苏潜夫至柳浪》之三:“暂来犹有禁,佛语口须缄。”

〔三缄〕 唐·杜牧《鹦鹉》:“不念三缄事,世途皆尔曹。”

〔三缄口〕 金·元好问《胜概》:“吾道三缄口,时情一解颜。”


【词语三缄其口】  成语:三缄其口汉语词典:三缄其口

猜你喜欢

  • 蹈虎

    同“蹈虎尾”。清李渔《玉搔头.止兵》:“批鳞不怒,反加锡命之荣;蹈虎无虞,复遂请缨之愿。”【词语蹈虎】   汉语大词典:蹈虎

  • 霸陵尉

    同“灞陵醉尉”。宋苏轼《铁沟行赠乔太傅》诗:“明年定起故将军,未肯先诛霸陵尉。”

  • 华亭上蔡

    源见“华亭鹤唳”、“叹黄犬”。借以泛指故乡风物。宋刘辰翁《沁园春.和刘仲简九日韵》词:“九日黄花,渊明之后,谁当汝俦……闲笑道,那华亭 上蔡,再见何由?”

  • 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

    着意:用心。等闲:随便。 元明熟语。比喻用心做的事做不成功,而无意做的事反有结果。语出元.关汉卿《鲁斋郎》二折:“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谁识张珪坟院里,倒有风流可喜活观音。”《警世通言.三

  • 孤林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 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后遂以“孤林”称孤儿。明文徵明《褒节堂记》:“汝宁民

  • 丘锦小才

    源见“残锦”。谦称自己文才不高。唐黄滔《谢试官》:“而滔 丘锦小才,路蒲末学,既非祢鹗,大惧温犀。”

  • 胡麻饭

    《太平广记》卷六十一引《神仙论》:“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远不得返。经十三日饥,遥望山上有桃树子熟,遂跻险援葛至其下,噉数枚,饥止体充。欲下山以杯取水,见芜菁叶流下,甚鲜艳。复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饭焉。

  • 汤盘

    《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颖达疏:“汤之盘铭者,汤沐浴之盘而刻铭为戒。必于沐浴之者,戒之甚也。”后因以“汤盘”谓自我警惕。唐李商隐《韩碑》诗:“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

  • 咸阳兄弟

    指汉代咸阳的茅盈与其弟茅固、茅衷。传说茅兄弟三人在句曲山修道成仙。人称三茅君。句曲山,因此又叫三茅山或茅山。梁代陶弘景也曾隐居此山。【出典】:《梁书》卷51《处士·陶弘景传》742页:“(弘景)于是止

  • 白虎青龙

    《淮南子.兵略训》:“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东汉.高诱注:“角、亢为青龙,参、井为白虎,星、张为朱雀,斗、牛为玄武。用兵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