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

比喻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识时务。公元前712年,息、郑两国发生争执,息侯悍然出兵伐郑,郑庄公在边境上与其开战,将息国军队打得大败而逃。当时有识见的人士,由此看出息国是一个快要灭亡的国家。他们认为息国犯了不自量力等五大错误。

【出典】:

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唐·韩愈《悼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宋·范仲淹《上吕相公书》:“是则系国家之安危,生民之性命,某岂可不自量力。”


偏正 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丰子恺《记音乐研究会中所见之一》:“我当时听了这位医科老学生的自白,在心中窃笑他的~。”△含贬义。用于描写过高地估计自己。→蚍蜉撼树↔量力而行。也作“自不量力”。


解释量:估计,估量。指自己不能客观地估量自己的能力。后常用来表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郑国和息国都是春秋时期两个地盘不大的诸侯国,但是郑国国君郑庄公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同时,郑国又是周王室东迁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郑国内政外交都很成功,几乎可以认为是春秋早年的霸主。而息国国小力弱,不可与郑国同日而语。有一次,郑、息两国因言语不合而失和,息侯竟然主动攻打郑国。郑庄公于是同息侯在郑国边境交战,息侯大败而归。有识之士由此判断,息国将要灭亡。他们认为:“息国不考虑郑庄公的威德,不估量自己的实力,不亲近自己的同姓宗族,不明辨是非,不考察曲直,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去攻打别人。息国将要丧失掉自己的军队,不是很正常吗?”

近义螳臂当车

反义量力而行

例句

某些国家和分裂势力想就西藏、新疆问题向中国挑衅,简直是不自量力。


【词语不自量力】  成语:不自量力汉语词典:不自量力

猜你喜欢

  • 贾袖传香

    源见“贾女香”。喻指女子对恋人的私情。宋史达祖《眼儿媚.代答》词:“期花等月,秦台吹玉,贾袖传香。”【词语贾袖传香】  成语:贾袖传香汉语大词典:贾袖传香

  • 唯利是图

    原为“唯利是视”,形容只要有利可图就不择手段地加以谋取。公元前578年,晋厉公纠合九国诸侯伐秦。行前,以大夫吕相为使赴秦,宣布两国绝交。他说,我们两国,自先君献公和贵国穆公以来,几十年间,虽然时和时战

  • 渤海风

    源见“卖剑买牛”。谓去兵武而民众安定从事生产。明陈子龙《讨山寇至平昌》诗:“渤海风既邈,广陵事难寻。”

  • 谢家柳絮

    同“谢庭柳絮”。唐白居易《福先寺雪中饯刘苏州》诗:“庾岭梅花落歌管,谢家柳絮扑金田。”

  • 井养

    《易.井》:“井,养而不穷也。”孔颖达疏:“叹美井德,愈汲愈生,给养于人,无有穷已也。”后用以比喻受到别人的好处、恩惠。《艺文类聚》卷五八引南朝梁元帝《答刘缩求述制旨义书》:“叩而必应,已谢玄钟;汲而

  • 有厚无厚

    极厚极薄。战国时名家学派公孙龙、惠施等人辩论的题目。《荀子.修身》:“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

  • 珠履三千

    珠履(lǔ吕):用针线缝上珍珠的鞋子。此典指楚国春申君黄歇有门客三千,上等宾客都穿着缝有珍珠的鞋子。后以此典比喻豪门食客、宾客众多,穿戴豪华。春申君(?——前238年),姓黄名歇,战国时楚国贵族。楚考

  • 孔壁书

    《汉书.鲁恭王刘馀传》:“恭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汉书.艺文志》:“《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

  • 裘弊金尽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赢,担负)滕(滕,本指缄封,此引伸指行囊)履蹻(蹻,屐),负书担橐(橐,口袋,比囊小的叫橐),形容枯

  • 山鸡舞

    同“山鸡舞镜”。宋苏轼《石镜》诗:“山鸡舞破半岩云,菱叶开残野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