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二疏还乡

二疏还乡

二疏,西汉大臣疏广和侄子疏受,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人。汉宣帝时,疏广任太子太傅,疏受任太子少傅。叔侄同任太子的老师,朝廷上下以为美谈。5年后,太子12岁,已通晓《论语》和《孝经》。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者不会遭受羞辱,适可而止者不会陷于困境。’‘功成身退,合于天道。’现在我们岁俸二千石,功成名就,此时不辞官,恐后悔不及。我们告老辞官,返回故乡,以终天年,不是很好吗?”疏受叩头从命。后来皇帝批准他们告老还乡,赐给黄金20斤,太子赠给黄金50斤。在东都门外为二疏送行的车有几百辆。人们都交口称赞他们有贤德。后以此典称颂功成身退的美德。

【出典】:

汉书》卷71《疏广传》3039、3040页:“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广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字公子,……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因进见,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知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

【例句】:

晋·张协《咏史》:“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疏。” 北周·庾信《奉和赵王隐士》:“洛阳征五隐,东都别二贤。” 唐·魏征《隋书·韦世康传》:“欲追纵二疏,伏奉尊命。” 唐·李白《拟古十二首》之5:“达士遗天地,东门有二疏。” 唐·杜甫《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敢忘二疏归,痛迫苏耽井。” 唐·吴筠《览古》:“二疏返海滨,蒋诩归林园。” 唐·白居易《长乐亭留别》:“优诏幸分四皓秩,祖筵渐继二疏欢。” 唐·蒋防《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退迹依三径,辞荣继二疏。” 唐·杜光庭《怀今古》:“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宋·陈师道《上晁主客》:“两疏父子共含香,不独家荣国有光。” 宋·沈瀛《减字木兰花·二劝》:“酒巡未止,听说二疏归可喜。” 宋·刘克庄《水龙吟·寿赵癯斋》:“昔人风雅谁高,二疏盛日还乡里。”


猜你喜欢

  • 云台画

    同“云台画像”。元蒲道源《和赵君锡》:“此身未入云台画,半夜披衣望列星。”【词语云台画】   汉语大词典:云台画

  • 君章才五色

    源见“罗含吞鸟”。称颂文士才思灿然。唐皎然《送罗判官还寿州幕》诗:“君章才五色,知尔得家风。”

  • 乞火

    源见“束缊请火”。谓向人说情、推荐。唐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宋徐铉《吴王陇西公墓志铭》:“投杼致慈母之惑,乞火无里妇之辞。”【词语乞火】   汉语大词典:

  • 尽入彀中

    源见“英雄入彀”。比喻完全在我掌握之中。《民国通俗演义》二二回:“在老袁的意思,无非是笼络人才,欲使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可以任所欲为。”述补 都进入了箭能射及的范围。形容全数人材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语

  • 属国餐毡

    同“属国吞毡”。宋陆游《雪中作》诗:“属国餐毡真强项,翰林煮茗自风流。”

  • 变古易常

    《韩非子.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后以“变古易常”,谓改变传统与风习。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春秋》之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者,谓幸国。”并列 更改传统的法制

  • 篁竹之酋

    《汉书.严助传》:“淮南王安上书谏曰:‘……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谿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汉代建元年间,南方闽越举兵犯界,屡次进攻东瓯及南越。当时主战主和两派

  • 风琴

    源见“舜弦”。指古琴。风,南风。宋苏轼《用前韵答西掖诸公见和》:“借君妙语发舂容,顾我风琴不成弄。”【词语风琴】   汉语大词典:风琴

  • 词超柳絮

    源见“咏絮”。形容歌词优美隽永。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声落梁尘,词超柳絮,愿赓一曲,博笑大方。”

  • 蹻跖

    庄蹻与盗跖。历来被诬为古之大盗,故旧以“蹻跖”比喻盗贼,实为古代奴隶起义领袖。《宋书.顾恺之传》:“尔乃蹻跖横行、曾、原窘步。”曾:指孔子的学生曾参,字子舆,以孝著称。后世称为宗圣。原:即孔子的学生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