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庄子.应帝王》:“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蒲衣子,尧时的贤人,王倪之师。而,汝,指向他发问的齧缺)?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舜;泰氏,伏羲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于于,自得的样子);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这段话是庄周借蒲衣子之口,表达对三王之世和五帝之世帝王之道优劣品评之言。具体解释如下:一个叫齧缺的人,去问王倪什么是帝王之道,王以“不知”作答。留缺得此以为妙旨,于是高兴地去告诉蒲衣子,并倾听师道的高见。蒲衣子认为:三皇之世,风俗淳和,统治者不需动智,则可达到无为而治;五帝之世,民风浇竟,统治者需要运智方可达到治的目的。不言自化,无为而治高于德政教化,故说“有虞氏不及泰氏”。按照常理,人以其所好为“是”,以其所恶为“非”。因此,“是人”指以人为是,“非人”指以人为非。故有是非的境界,是属于“有为而治”,而不是属于无得无失,无是无非,无可无不可,那样一种无为而治,自然之治的理想世界。因此,舜治天下,虽内怀仁义之心,以自己奉行的道德,去争取教育众庶;但这种作法,既以一定的是非道德作标准,这当然属于“有为而治”。伏羲氏时情况则不同,此时民性率真,统治者不需以自己的是非道德标准去约束众庶,就可垂拱而治,这就超出了动心智以治民,达到了不入是非的理想境界。在这种理想境界中,人们的智能能够任率自得,情感因此无需矫饰。这种不受任何一定道德标准约束的抽象道德,是最纯真的。显然,庄周所主张的是一种鼓吹无为而治,恢复原始社会状态的乌托邦消极思想。

所谓“以己为马”云云,便是这种乌托邦理想中,忘情于物与我的自在精神状态。后因用为咏忘物与我,一切都无区别的精神思想状态之典。

宋.辛弃疾《卜算子.用庄语》词:“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之与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


猜你喜欢

  • 休道太原师

    《国语.周语上》:“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三国吴.韦昭注:“料,数也。”周宣王与姜戎氏作战,他的南国之师被击溃后,曾在太原计点整顿兵士。“太原师”当指此。后用为咏叹战败之典。唐.杜牧《今皇

  • 尝秽

    唐.李延寿撰《南史.庾易传》附“黔娄”:“黔娄字子贞,一字贞正……徙孱陵令,到县未旬,易(黔娄父)在家遘疾,黔娄忽心惊,举身流汗,即日弃官归家。家人悉惊其忽至。时易疾始二日,医云欲知差(通瘥,病愈)剧

  • 燕颔虎颈,飞而食肉

    颔( ㄏㄢˋ hàn ):下巴颏。 形容相貌威武,旧时认为是大贵之相。语出《后汉书.班超传》:“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明.李清《檮杌闲评》二〇回:“小山道:

  • 鵷班鹭序

    源见“鹭序鵷行”。本指朝臣的行列,亦泛指行列。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趋跄环佩,鵷班鹭序旋转。”

  • 丹青

    95 ① 丹砂和青艧,本是绘画用的颜色,后即泛指绘画。《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图写特妙。”画师即称为“丹青手”。唐代高蟾《金陵晚诗》诗:“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词语丹青】   

  • 三冬足

    《汉书.东方朔传》:“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三国魏.如淳注:“贫子冬日乃得学书,言文史之事足可用也。”汉人东方朔言自己少年时喜爱读书,性情聪颖,三个冬

  • 夜雨对床

    唐.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宁知风雨夜,复此时床眠。”夜雨声里,同床谈心。后因以“夜雨对床”用为兄弟或亲友久别重逢,彻夜欢聚的典故。宋.苏轼《东坡诗.卷十六.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

  • 戒屋漏

    源见“不愧屋漏”。谓告诫人在幽暗处也不起邪念,不做坏事。明李东阳《土室》诗:“古人戒屋漏,所贵无愧色。”

  • 晨钟暮鼓

    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常挂情。”佛寺中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后以表示时光推移。宋陆游《短歌行》诗:“百年鼎鼎事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亦表示警悟爱惜时日。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玉红

  • 陶家菊

    源见“东篱菊”。陶潜爱菊,后因以“陶家菊”指秋菊,常借以咏隐居傲世之情。《花月痕》第五曰:“再看底下两句是:孤芳自赏陶家菊,一院秋心梦不成。”【词语陶家菊】   汉语大词典:陶家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