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列子.说符篇》:“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密谋)乎?’孔子不应(白公,白公胜,他是楚平王孙,太子建之子。建奔郑,白公欲为乱,故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石投入水中则没,比喻微言不可察觉。孔子答以善没者能取之,是说明凡事是不可能隐瞒的,终究能被人发现)。’曰;‘若以水投水,何如(此进一步以二水交融,不可分辨,比喻微言深隐,不可能被发现)?’孔子曰:‘淄渑(二水名,都在今山东)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知言者能心领神会,不待形之于语言;而说者则不以言词去表达,用话一说出口,则无有什么隐微可谈了。孔子反对白公侈谈阴谋,故而这样回绝他。)。……’”

白公胜对于微言密谋很感兴趣,一直问阴私是否也能暴露。孔子认为所谓微言,只能心领神会,不待形之于语言,话一说出口,便谈不上保守住什么秘密了。

“以石投水”,石与水是不可掺合的,后用以比喻想要消灭形迹,终归难办,隐瞒事物的行为,迟早是会被发现的。

“以石投水”也有另外的用法,例如《文选》卷五十三,三国魏.李萧远(李康)《命运论》中说:“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这里,“以石投水”则是以水能迅速受没石块为比,喻言听计从,相互投合。


偏正 ①比喻虽将阴谋密事深藏起来,但形迹终会暴露。《吕氏春秋·精谕》:“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曰:‘若~,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高诱注:“微言,阴谋密事也……喻微言若石沉没水中,人不知,行没水中之人能取之。”②比喻双方互相投合,极其默契。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莫之逆也。”③比喻事情过后,即隐秘不闻。明·燕客《天人合征纪实》:“镇抚纳臧,如~,不敢争轻重之衡,亦不敢问多寡之数。”△用于关系、状态方面。↔以水投石


【词语以石投水】  成语:以石投水汉语词典:以石投水

猜你喜欢

  • 巾角垫

    源见“林宗折巾”。形容文士风流倜傥之态。清钱谦益《彭城道中寄怀里中游好》诗之一:“笑口嘲轰巾角垫,书签狼藉酒杯翻。”

  • 钧奏

    同“钧天广乐”。宋曹勋《花心动.太母庆七日》词:“金殿箫韶备设。锵钧奏留云,舞容回雪。”

  • 东山复起

    同“东山再起”。明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悬拟壮猷,东山复起。夫何讣闻,遽骑箕尾?”见“东山再起”。《浪迹丛谈》卷2:“凤池诒令子,喜听~,一门济美报清时。”【词语东山复起】  成语:东山复

  • 金投濑中

    源见“投金濑”。指尚节义。明梁辰鱼《浣沙记.伐越》:“父兄深怨,鞭及墓下之人;贞烈大恩,金投濑中之女。”

  • 畏景

    源见“赵日”。夏天的太阳。唐刘言史《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诗:“曲池煎畏景,高阁绝微飙。”亦指夏天。金元好问《同白兄赋瓶中玉簪》诗:“畏景众芳歇,仙葩此夷犹。”亦比喻艰难的处境。宋梅尧臣《范景

  • 明月西沉

    唐代李延寿《北史.斛律光传》:“光字明月,马面彪身,神爽雄杰,少言笑,工骑射。”“周将韦孝宽惧光,乃作谣言,令间谍漏之于邺曰:‘百开飞上天,明月照长安。’……帝性怯,恐有变,令洪珍驰召祖珽告之。又恐追

  • 如江水

    参见:如白水

  • 聘鲁请观

    源见“自郐无讥”。指春秋时吴 公子札出使鲁国,鲁人请他欣赏品评周代各国的音乐事。北周庾信《贺新乐表》:“聘鲁请观,理当见其盛德;适齐忘味,定是知其尽美。”

  • 麟管

    同“麟父笔”。清 黄鷟来《赠陈省斋》诗之六:“否臧握麟管,文献赖斯存。”【词语麟管】   汉语大词典:麟管

  • 睡老黑甜

    同“黑甜”。元耶律楚材《才卿外郎五年上惠一书》诗:“睡老黑甜酣顺北,冷官清淡泊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