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

偃:放倒。息:停止。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不暴露目标或停止战斗。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南)人,三国蜀名将,随蜀先主刘备征战四方,功勋卓著,封翊军将军。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操相拒汉中。蜀将黄忠率兵劫取曹营军粮,逾期不归,赵云遂带领几十骑前去接应,适逢曹军大至,部将张翼欲闭门拒守,赵云却命令大开营门,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曹军惧怕中计,引兵撤退。蜀军又擂鼓呐喊,以弩射曹军,曹军自相践踏,死伤不可胜数。事后,蜀先主刘备亲至赵云营中,观看交战之处,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啊!”

【出典】: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卷36第950页:“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赵)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例句】:

旧唐书·裴光庭传》:“突阙受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虽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40回:“于是瞿太太千恩万谢,偃旗息鼓,率领众人,悄悄回省而去。” 鲁迅《两地书》73:“但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


并列 偃,放倒。收起军旗,停止击鼓。①指军队秘密行军。《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公军疑有伏兵,引去。”邓友梅《追赶队伍的女兵们》:“命令全军~,从不同方向穿过敌人空隙。”也作“偃旗仆鼓”。②比喻休战,或停止批评、攻击。语出《新唐书·裴光庭传》:“突厥受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我~,不复事矣。”巴金《春》:“王氏知道在这里闹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正预备~地回屋去。”△多用于军事方面,后亦用于日常行动方面。→息兵罢战 ↔大张旗鼓。 也作“仆旗息鼓”、“掩旗息鼓”、“偃旗卧鼓”。


【词语偃旗息鼓】  成语:偃旗息鼓汉语词典:偃旗息鼓

猜你喜欢

  • 封班

    参见:定远侯

  • 渊明三径

    同“渊明径”。宋姚述尧《好事近.赠王清叔》词:“渊明三径已催归,名利几时足?”

  • 五湖人

    同“五湖客”。唐朱庆馀《湖中闲夜遣兴》诗:“钓艇同琴酒,良宵背水滨……谁知此中兴,宁羡五湖人。”

  • 家徒壁立

    同“家徒四壁”。《后汉书.崔寔传》:“〔崔寔〕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宋书.吴逵传》:“既而逵疾得瘳,亲属皆尽,唯逵夫妻得全,家徒壁立,冬无被绔。”见“家徒四壁”。唐·李世民《与薛元敬书

  • 舍牛相齐

    源见“宁戚饭牛”。谓舍弃贱业而居高位。宋陆游《饭牛歌》诗:“人生得饱万事足,舍牛相齐何足言!”

  • 枕流漱石

    同“枕石漱流”。元耶律楚材《和移刺继先韵》之一:“枕流漱石轻轩车,吟烟啸月甘藜藿。”见“枕石漱流”。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

  • 雨脚吹笙

    唐.李贺《秦王饮酒》诗:“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关于“雨脚”,前人各有不同的解释,一说是伶优人名,二说是形容笙声的幽忽,三说是状笙之声如雨点。后用为咏吹奏笙乐之典。清.赵执信《遣兴》诗:“

  • 自同寒蝉

    《后汉书.杜密传》:“杜密字周甫,颍川阳城人也。……征,三迁太山太守、北海相。……后密去官还家,每谒守令,多所陈讬。同郡刘胜,亦自蜀郡告归乡里,闭门扫轨(注:扫灭车迹,意思是绝断交游),无所干及。太守

  • 改事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入自皇门,至于逵路。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若惠顾前好,徼福于厉、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

  •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主:君主。 智勇谋略使君主震骇的人会危及自身,功勋太大举世无双的人,就无法加以赏赐。 旧指功勋太大,会遭致君主的猜忌而不得善终。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