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分道扬镳

分道扬镳

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也比喻志趣不同,造诣不同,各走各的路。郭沫若《海涛集.涂家埠》:“于是我们的交情便进了一境,由‘貌合神离’再变为‘分道扬镳’了。”亦作“分路扬镳”。《魏书.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南史.裴子野传》:“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


连动 镳,马勒口。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行。形容分路前进。比喻志趣、目的等不同,各奔前程。本作“分路扬镳”。语本《北史·魏诸宗河间公齐传》:“李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冬雪《红杜鹃》:“你也亲自看到了,童彤年轻、英俊,我已和他~,难道你还不满意么?”△用于分路而行或各干各的事。→各奔前程 各奔东西 ↔志同道合 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也作“分路扬镳”、“扬镳分道”、“扬镳分路”。


解释镳:马嚼子。扬镳:提起马嚼子,意即驱马前行。原指分道而行。后多用来形容由于见解不合,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

出处魏书·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个叫拓跋志的人,是皇室宗族,他父亲屡建战功,很受皇帝敬重。拓跋志从小聪敏机警,口才出众,同时饱读诗书,很有文采,受到皇帝的赏识,后被任命为洛阳令。不久,北魏迁都洛阳,拓跋志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主管京城事务的京兆尹。洛阳变成京城,城中达官贵人就多了起来。但拓跋志认为自己很有才能,根本瞧不起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员。

有一次,拓跋志外出,迎面遇上御史中尉(国家最高监察机构长官)李彪的车马。按照当时的规定,官职低者要给高者让路。拓跋志职位比李彪低,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偏偏不让。两人相持不下,到皇帝面前争了起来。李彪说:“御史中尉谋虑国家大事,按法享受华盖之车。岂有洛阳令与我相抗衡的道理?”拓跋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普天之下,哪个人不编入地方官的户籍?洛阳为京畿之地,我是这里的行政长官,你就是编入我户籍的一位住户,我又岂能和其他官员一样,避让你的车马?”

皇帝听后,觉得他们都有理,便说:“洛阳是我的京城,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路而行,各走各的。”于是两人出来,拿出尺子丈量路面,然后分成两边,各走各的。

近义各奔前程

反义志同道合

例句

我们各自的追求目标大相径庭,只好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词语分道扬镳】  成语:分道扬镳汉语词典:分道扬镳

猜你喜欢

  • 白堕醪

    同“白堕酒”。清吴嘉纪《题毕吏部醉眠图赠方恂如》诗:“只恐比舍酿,不如白堕醪。”

  • 鹿门庞

    源见“鹿门采药”。指隐居鹿门山的高士东汉庞德。宋陆游《闲趣》诗之二:“超然对儿子,未愧鹿门 庞。”

  • 越蠡

    源见“范蠡扁舟”。指春秋时越国范蠡。宋陆游《江亭》诗:“铸形尊越蠡,抉眼悼荆 员。”【词语越蠡】   汉语大词典:越蠡

  • 执盟

    源见“执牛耳”。谓做盟主。清 陈田《明诗纪事戊籤.杨慎》:“前后七子执盟骚坛,海内附和,翕翕成风。”【词语执盟】   汉语大词典:执盟

  • 九万扶摇

    同“九万抟扶”。林百举《潮州送叔野之南阳》诗:“莫思九万扶摇事,觅个巢儿且远翔。”

  • 日引月长

    《国语.齐语》:“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罼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后以“日引月长”谓事物随时光不断增长。《三国志.魏刘馥传》:“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富

  • 夷齐采薇

    薇(wēi微):巢菜、野豌豆,泛指野菜。此典指伯夷、叔齐坚持气节,不吃周朝粮食,去采摘野菜吃,最后饿死。后以此典比喻节操高尚的隐士;或指隐士的生活。伯夷、叔齐拦马劝谏周武王不要东征,但周武王坚持发兵,

  • 二十四友

    《晋书.刘琨传》:“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有别庐,冠绝时辈,引致宾客,日以赋诗。琨预其间,文咏颇为当时所许。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京师人士无不倾心。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之徒,并以文才降节事谧,琨

  • 语出月胁

    唐皇甫湜《〈顾况集〉序》:“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后以“语出月胁”谓出语惊人,非同寻常。宋苏轼《轼近以月石砚屏献子功中书谨和子功诗并求纯父

  • 不自量力

    比喻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识时务。公元前712年,息、郑两国发生争执,息侯悍然出兵伐郑,郑庄公在边境上与其开战,将息国军队打得大败而逃。当时有识见的人士,由此看出息国是一个快要灭亡的国家。他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