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博闻强志

博闻强志

比喻屈原有广博之学识和见闻、记忆力很强。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人。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初辅佐楚怀王,任左徒(参预故事,起草诏令,职位重要),学识和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国家盛衰兴亡之道理,擅长应酬交际的言辞。在朝廷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宾客,办理对诸侯国的事务。后遭谗言,被放逐。此典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洽闻强记”、“强记博闻”。

【出典】:

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2481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xián闲,熟练)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葛洪传》:“景纯笃志绨湘,洽闻强记,在异书而毕综。瞻往滞而咸释。” 北齐·魏收《魏书·常爽传》:“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家多所研综。”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长孙绍远传》:“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40回:“博闻强记,人皆不及。” 清末民初·赵尔巽《清史稿·邵远平传》:“同邑吴任臣,字志伊。志行端悫,强记博闻,为顾炎武所推。”


并列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语出《荀子·解蔽》:“博闻彊(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形容人学问高,记忆力好。→博观强记 强记洽闻。也作“博闻强识”、“博闻强记”、“强识博闻”、“强记洽闻”、“洽闻博见”、“洽闻强记”、“多闻强记”。


【词语博闻强志】  成语:博闻强志汉语词典:博闻强志

猜你喜欢

  • 谢郎著帽

    《晋书.谢安传》:“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安性迟缓,久而方罢,使取帻。温见,留之曰:‘令司马著帽进。’其见重如此。”又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载:王濛、刘惔共宴于桓子野家,并邀遇丧的谢镇西,谢至

  • 魏公嫁文姬

    《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董祀妻,……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 履藉

    同“履籍”。《金史.撒改传》:“穆宗履藉父兄趾业,锄除强梗不服己者,使撒改取马纪岭道攻阿疏。”【词语履藉】   汉语大词典:履藉

  • 对泣牛衣

    同“牛衣对泣”。明张四维《双烈记.惜别》:“你是奋翼飞天陶士行,我是对泣牛衣王仲卿。”

  •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 一个国家,在国外没有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经常容易被灭亡。 意谓多难可以兴邦,安逸适足以亡国。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 一倡三叹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已。《乐府诗

  • 青翼

    同“青鸟使”。宋 赵令畤《蝶恋花》词:“青翼蓦然来报喜,鱼笺微谕相容意。”【词语青翼】   汉语大词典:青翼

  • 玉抵鹊

    源见“荆玉抵鹊”。喻物多则贱。宋陆游《三山卜居作诗以示后人》之二:“荆山之下玉抵鹊,两京春荠论斤卖。”亦喻指肆意挥霍。宋陆游《遣兴》诗:“爱身每戒玉抵鹊,养气要如刀解牛。”【词语玉抵鹊】   汉语大词

  • 希夷

    《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或虚寂玄妙的境界。南朝 梁萧统《谢敕参解讲启》:“至理希夷,微言渊奥,非所能钻仰。”唐钱起《奉和

  • 马牛襟裾

    唐.韩愈《昌黎先生集.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韩愈诗中骂人不懂礼义,说人不通古今,正如马和牛穿上人的衣服一样。意思说虽有人之外衣但无人的本实。后以“马牛襟裾”为骂人不通人情不懂礼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