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司空见惯

司空见惯

唐.孟荣《本事诗.情感》:“刘尚书禹锡罢髻州,为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李司空(李绅)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饌。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䰀鬌(音wǒduǒ,发髻名)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唐代的一种曲调名)。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此为刘禹锡《赠李司空妓》诗)李因以妓赠之。”此事又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九。

这首诗前二句写歌妓的发式装束和动人的歌喉。后二句慨叹说,这种酒宴歌舞的奢靡场面,对司空来说是极为平常的事,因为终日陶醉其中,已经习惯;但对于苏州刺史说来,却难得观赏,不能不为之断肠了。

后因以“司空见惯”用指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的事。宋.苏轼《满庭芳.佳人》词:“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见《草堂诗余》卷三)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媚座》:“妙部新奇,见惯司空自品题(太平令)。”


主谓 司空,古代官名。谓经常见的事,不足为奇。语出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马南邨《燕山夜话》:“那种仗势欺人的事情,在封建统治的时代,更是~,不必说了。”△多用于描写常见之事物。→屡见不鲜 习以为常 见惯不惊 ↔少见多怪 绝无仅有。也作“见惯司空”、“司空眼惯”。


【典源】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 刘于席上赋诗曰: ‘䰀鬌(woduo)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因以妓赠之。”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九:“禹锡赴吴台,扬州大司马杜公鸿渐,开宴命妓待酒,禹锡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今译】 唐代刘禹锡被罢免和州刺史回京,司空李绅仰慕其才学,邀刘禹锡至家,盛宴款待。席间,李绅命歌妓演唱劝酒,刘禹锡乘兴即席赋诗,大意是: 歌妓们高髻云鬟宫中妆,柔情演唱《杜韦娘》。司空大人早已见惯不惊,我却思绪绵绵牵动情肠。李绅遂将歌妓赠与刘禹锡。又记为扬州大司马杜鸿渐与刘事。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事物常见,不足为奇; 或表现宴饮歌舞等。

【典形】 见惯司空、尚书惯、司空见惯、已惯司空见。

【示例】

〔见惯司空〕 清·孔尚任《桃花扇》:“今宵灯影纱红透,见惯司空也应羞,破题儿真难就。”

〔尚书惯〕 清·王摅《赠沈郎》:“当筵恼乱尚书惯,羡杀铜台锁二乔。”

〔司空见惯〕 宋·苏轼《满庭芳》:“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

〔已惯司空见〕 清·梁启超《金缕曲》:“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

司空见。”


【词语司空见惯】  成语:司空见惯汉语词典:司空见惯

猜你喜欢

  • 玉石同焚

    同“玉石俱焚”。《梁书.武帝纪上》:“时运艰难,宗社危殆,昆冈已燎,玉石同焚。”唐孔绍安《别徐永元秀才》诗:“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见“玉石俱焚”。《梁书·武帝纪上》:“时运艰难,宗社危殆,昆同己

  • 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诗中用朴素、浅显的语言,道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故后常以“更上一层楼”来比喻高瞻远瞩,不

  • 玩火自焚

    比喻想搞害人的勾当,结果反而害了自己。公元前719年,卫公子州吁杀死其兄卫桓公,自立为君。为了转移内部视线,他又联合宋、陈、蔡三国攻打郑国。鲁隐公就此询问大夫众仲,州吁这样干,结果将会怎样?众仲回答道

  • 出类超群

    同“出类拔萃”。明无名氏《误失金环》:“两个夫荣妻贵,一双出类超群。”见“出类拔萃”。明·无名氏《误失金环》:“两个夫荣妻贵,一双~。”△用于特出人物【词语出类超群】  成语:出类超群汉语大词典:出类

  • 分源豕韦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晋.杜预注御龙氏:“谓刘累也。”春秋晋国范匄的祖先在商朝时

  • 驻云

    同“驻行云”。宋苏轼《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诗之一:“已烦仙袂来行雨,莫遣歌声便驻云。”【词语驻云】   汉语大词典:驻云

  • 借筹代谋

    源见“留侯借箸”。指代为出谋划策。茅盾《杂感二题.又一副嘴脸》:“日本武士,对于中国的这些‘好心肠的老实人’之谆谆劝告,借筹代谋,大概并不领情。”

  •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赜( ㄗㄜˊ zé ):幽深不明。索:求。钩:钩取。致:达到。 探讨幽眇处,索求隐晦处,钩取深奥处,推致辽远处。 指探索事物的隐秘内情或深邃义理。语出《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

  • 白龙化为鱼

    同“白龙鱼服”。清顾炎武《赠万举人寿祺》诗:“白龙化为鱼,一入豫且网。”

  • 李郭同舟

    《后汉书.郭泰传》载,郭泰字林宗,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东汉桓帝时,李膺为司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