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和衷共济

和衷共济

《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后以“和衷共济”谓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明陈子龙《论召对内降疏》:“在陛下渊衷,以方谕大臣和衷共济,恐宪臣戆直,奏对之际,复生异同。”


偏正 比喻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语本《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依目前态势,两人断不能~。”△多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勾心斗角。也作“合衷共济”。


同心协力、克服困难谓之 “和衷共济”。

“济”,渡。《诗·邶 ( bèi) 风·匏 ( páo) 有苦叶》: “济有深涉。”传: “济,渡也。”

“共济”,谓共同度过 ( 难关) 。

那么,“和衷”是同心协力之义吗?

“衷”,本义为贴身内衣。 《说文·衣部》: “衷,里亵衣。”段注: “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假借为中字。”“衷”为“里亵衣”,“在内”,“假借为中”,因而可引申为 “内在”、“内心”、“心中”之义。如 “言不由衷”、 “衷心感谢”、 “诉衷肠”、 “衷情”等语,“衷”皆表示 “内心”、“心中”之义。

“和”谓协和、和谐。因此, “和衷”便是内心相和、协调。由此而知 “和衷共济”指的便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之意。

此语由 《书·皋陶 ( yáo) 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句中之 “和衷”与 《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句中 “共济”组成。《书·皋陶谟》孔传: “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鲁语下》韦昭注: “共济而已,佩匏可以渡水也。”( 匏为葫芦之属,内空干后有浮力)


【词语和衷共济】  成语:和衷共济汉语词典:和衷共济

猜你喜欢

  • 季子邑

    《史记.吴太白世家》:“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让国于兄,国人贤之。“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曾因让国于兄受封延陵邑,号称“延陵季子”。后以“季子邑”代指延陵之地。

  • 梦笔生花

    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后因以“梦笔生花”比喻文人才思大进,著述琳琅。《元诗选》郭界《快雪斋集.赠笔工范君用》诗:

  • 七品琴堂

    源见“鸣琴化治”。封建时代对县令的美称。县令的官阶一般为七品。《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词语七品琴堂】  成语:七品琴堂汉语大词典:七品琴堂

  • 东涂西抹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薛监(逢),晚年厄于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逢冁(音chǎn,笑的样子)然,即遣一介语之曰:

  • 韩娥曼

    同“韩娥曲”。曼,曼声。明陈子龙《杂诗》之五:“谁说韩娥曼,能悲行路人。”

  • 元龙楼

    同“元龙百尺楼”。沈砺《狂歌行》:“时而一凭高,直上元龙楼。”见“元龙百尺楼”。沈砺《狂歌行》:“时而一凭高,直上~。”【词语元龙楼】   汉语大词典:元龙楼

  • 雁足留书

    见“雁足传书”。【词语雁足留书】  成语:雁足留书

  • 蕉中鹿

    同“蕉鹿梦”。宋张孝祥《满江红.思归寄柳州》词:“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

  • 郤诜高第

    同“郤诜丹桂”。唐韩翃《别汜水县尉》诗:“谷永直言身不顾,郤诜高第转名香。”见“郤诜丹桂”。唐·韩翃《别汜水县尉》:“谷永直言身不顾,~转名香。”【词语郤诜高第】  成语:郤诜高第汉语大词典:郤诜高第

  • 杨氏雀环

    源见“黄雀报”。指施恩获报之物。元吴莱《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诗:“杨氏雀环在,张公龙剑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