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哀感中年

哀感中年

源见“东山丝竹”。指人至中年后常为事而感伤。清 丘逢甲《东山感春诗》之六:“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


【典源】《世说新语· 言语》:“谢太傅(安) 语王右军 (羲之) 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晋书·王羲之传》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东晋谢安 (字安石) 对王羲之 (曾任右军将军) 说:“人至中年易动感情,每与亲友分别,就忧伤好几天。”王羲之说:“人接近暮年,自然会这样,正需要以丝竹音乐来陶冶排遣。常怕被儿孙辈知道,破坏欢乐的情绪。”谢安曾在东山隐居。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中年的心情;或用以形容演奏欣赏音乐; 或用以形容与亲友分别之情。

【典形】 哀感中年、东山丝竹、丝竹东山、丝竹陶写、丝竹中年、畏逢亲友别,中年哀乐、中年丝竹、作数日恶、别怀恶、陶写待桑榆、正赖丝与竹、儿辈知此乐、中年怀抱、越山丝竹、中年作恶、中年心事。

【示例】

〔哀感中年〕 清·丘逢甲《东山感春诗》之六:“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

〔东山丝竹〕 清 ·丘逢甲 《还山书感》:“南渡衣冠尊旧族,东山丝竹负中年。”

〔丝竹东山〕 明·陆钰《曲游春·和查伊璜客珠江元韵》:“携来丝竹东山,几度尊前杖底。”

〔丝竹陶写〕 宋·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

〔丝竹中年〕 清·王士禛《将往金陵冒辟疆携歌儿见过》:“莺花上日连秋社,丝竹中年感谢公。”

〔畏逢亲友别〕 宋· 陆游 《羁怀》:“谢傅畏逢亲友别,庞公思遣子孙安。”

〔中年哀乐〕 元·白朴《用前韵留别巴陵诸公》:“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

〔中年丝竹〕 清·黄遵宪《上海喜晤陈伯严》:“大地山河悲缺影,中年丝竹动欢心。”

〔作数日恶〕 宋·苏轼《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松鹤为寿》:“缅怀别时语,复作数日恶。”


【词语哀感中年】  成语:哀感中年汉语词典:哀感中年

猜你喜欢

  • 出奴入主

    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后以“出奴入主”谓挟门户成见。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近日癸卯甲辰间,径路已分,弹

  • 瑚琏质

    同“瑚琏”。宋苏轼《送程之邵签判赴阙》诗:“念君瑚琏质,当今台阁宜。”

  • 戏彩裳

    同“戏彩娱亲”。明无名氏《霞笺记.中丞训子》:“白首怀高堂,还呈戏彩裳。”【词语戏彩裳】   汉语大词典:戏彩裳

  • 缑山仙客

    源见“王乔控鹤”。泛指世外仙人。宋沈瀛《水调歌头.和李守》词:“潇洒云中鹤,容与水边鸥。缑山仙客,飘然曾约此中留。”

  • 熊罴呈瑞

    源见“梦熊罴”。生男之喜。明陈汝元《金莲记.重贬》:“〔云抱子同王上,合〕千思万思,滞他乡愁肠萦系;有谁怜犴狴伤秋,还喜却熊罴呈瑞。”

  • 封六巽二

    唐牛僧孺《玄怪录》:“若祈封六降雪,巽二起风,[萧志忠]即不复游猎矣。”后以“封六巽二”指雪神、风神在一起;风雪交加。宋李处全《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词:“定知今日,封六 巽二弄干戈。”

  • 跛鳖驾

    《楚辞》汉.严忌《哀时命》:“驷跛鳖而上山兮,吾固知其不能升。”汉.严忌《哀时命》中以驾驶瘸腿的鳖表示难以行进。后遂用为很难前进之典。唐.李群玉《龟》诗:“不应随跛鳖,宁肯满凡鱼。”

  • 铅铦

    同“铅刀”。《宋史.朱昂传》:“愿在握而为剑,每辅衽而保裾。殊铅铦之效用,比硎刃而有余。”【词语铅铦】   汉语大词典:铅铦

  • 连城

    同“连城璧”。唐欧阳詹《瑾瑜匿瑕赋》:“终酬九年之积,不损连城之美。”宋赵蕃《次韵徐季纯见贻》:“郑人之璞周死鼠,昧者自谓怀连城。”【词语连城】   汉语大词典:连城

  • 三斗艾与三斗葱

    《旧唐书.屈突通传》:“时通弟盖为长安令,亦以严整知名。时人为之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唐人屈突通与其弟屈突盖,为人性情严肃,大概是因为怕他们治事威猛的缘故,故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