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唾壶敲缺

唾壶敲缺

同“唾壶击缺”。宋张炎《台城路.寄姚江太白山人陈文卿》词:“叹千里悲歌,唾壶敲缺。却说巴山,此时怀抱那时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先祖旦釜公《巩县幕中五十自寿沁园春》云〕忧来处,把唾壶敲缺,羯鼓频抓。”


见“唾壶击缺”。清·袁枚《随园诗话》卷2:“(先祖旦釜公《鞏县幕中五十自寿沁园春》云)忧来处,把~,羯鼓频挝。”


【典源】 《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五引晋·裴启《语林》: 云:“王大将军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便以如意击珊瑚唾壶,壶尽缺。”《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晋书·王敦传》亦载。

【今译】 晋代王敦字处仲,任大将军,他曾立有大功,后因专擅朝政,为晋帝所忌惮。王心中闷闷不平,在饮酒后常吟诵曹操《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一边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都被敲缺了。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抱负才能不得施展,胸中感慨苦闷; 或形容慷慨高歌悲吟。

【典形】 高歌唾壶缺、歌缺壶、击碎玉唾壶、击唾壶、击玉壶、扣壶、扣铜壶、烈士吟、敲壶、敲缺唾壶、缺壶、缺唾壶、兽壶敲玉、碎唾壶、唾壶残、唾壶空击、唾壶敲缺、唾壶心、玉唾壶、醉击玉壶、敲缺铜壶、琼壶敲缺、狂叩唾壶、唾壶口、缺壶歌、缺壶声、壶堪击、扣壶歌、击歌壶、唾壶击缺。

【示例】

〔高歌唾壶缺〕 清·丘逢甲 《放歌与陈伯贞》:“可怜暮年烈士心,夜半高歌唾壶缺。”

〔歌缺壶〕 明·杨慎《金衣公子》:“休歌缺壶,休投暗珠,神仙原是英雄做。”

〔击碎玉唾壶〕 清·邵长蘅《解仲长画十八学士图歌》:“慷慨击碎玉唾壶,高吟梁父浮云徂。”

〔击唾壶〕 宋·王安石《和张仲通见寄》:“欹枕狂歌击唾壶,直将轩冕等锱铢。”

〔击玉壶〕 唐·李白《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扣壶〕 清·唐孙华《题薪禅弟击壶图》:“扣壶长吟心未厌,惜哉狂竖徒骄盈。”

〔扣铜壶〕 宋·王沂孙《声声慢》:“短景凄然,残歌空扣铜壶。”

〔烈士吟〕 元·郝经《老马》:“短歌声断银壶缺,常记当年烈士吟。”

〔敲缺唾壶〕 明 · 练高 《送赵将军》:“敲缺唾壶银烛短,时人不解陇头吟。”

〔缺壶〕 金·元好问《过希颜故居》之一:“缺壶声里短歌行,星斗阑干醉胆横。”

〔缺唾壶〕 宋·苏轼《次韵刘景文见寄》:“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

〔兽壶敲玉〕 元·张可久《水仙子·青衣洞天》:“鹤羽携风采药忙,兽壶敲玉悲歌壮。”

〔碎唾壶〕 清·黄遵宪《仰天》:“仰天击缶唱乌乌,拍遍阑干碎唾壶。”

〔唾壶残〕 清·赵执信《悲骊马》:“酒酣自击唾壶残,白日回光天色改。”

〔唾壶空击〕 宋·张元干《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两宫何处? 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

〔唾壶敲缺〕 宋·张炎《台城路·寄姚江》:“虚沙动月,叹千里悲歌,唾壶敲缺。”

〔唾壶心〕 明·袁宏道《得李宏甫先生书》:“悲哉击筑泪,已矣唾壶心。”

〔玉唾壶〕 宋·陈与义《某窃慕东坡》:“铁如意畔无忧畏,玉唾壶旁耐岁年。”


【词语唾壶敲缺】  成语:唾壶敲缺汉语词典:唾壶敲缺

猜你喜欢

  • 佝偻承蜩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tiáo蝉),犹掇(duō拾取)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单位,形容少)

  • 羹存戛釜

    源见“丘嫂颉羹”。谓用勺刮锅底,佯为羹尽。形容人情淡薄或讥人吝啬。宋陆游《病中卧闻舂声》诗:“丘嫂羹存先戛釜,山僧斋尽始鸣钟。”

  •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扣:敲击。肥马:指达官贵人所骑的肥壮之马。 早晨去拜谒权贵,轻扣朱门,傍晚又追随马后,满身灰尘。 形容依附权贵的窘迫情况。语出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 恭姜

    源见“柏舟”。泛指誓不再嫁的寡妇。晋潘岳《寡妇赋》:“蹈恭姜兮明誓,咏《柏舟》兮清歌。”清叶廷琯《吹网录.守海盐县主簿王顼妻墓志铭》:“事夫执敬,有类于恭姜。”【词语恭姜】   汉语大词典:恭姜

  • 马融横笛

    同“马融吹笛”。宋刘筠《小园秋夕》诗:“阮籍卧帷疏鉴月,马融横笛远含风。”

  • 黄车使者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原注:“〔虞初〕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后因谓编著小说者为“黄车使者”。清俞樾《〈七侠五义〉序》:“惟其第一回叙述狸猫换太子一事,殊涉

  • 子夏衣

    《荀子.大略》:“子夏家贫,衣若县(悬)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后因以“子夏衣”指褴褛的衣衫,用以形容家境困顿。多用写贤者超尘脱俗,安贫乐道。

  • 生也死之徒

    《庄子.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徒:指同类的人。意谓生和死是相对的,有生必有死。

  • 鸿泥

    同“鸿爪雪泥”。清钱泳《履园丛话.古迹序》:“足迹所到,略志鸿泥,以备遗忘,不可谓之阅历也。”【词语鸿泥】   汉语大词典:鸿泥

  • 蜀严

    源见“成都卖卜”。指严君平。因在成都卖卜,故称。唐张九龄《送姚评事入蜀各赋一物得卜肆》诗:“蜀严化已久,沉冥空所思。”【词语蜀严】   汉语大词典:蜀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