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喙长三尺

喙长三尺

庄子.徐无鬼》:“仲尼之楚,楚王觞之,孙叔敖执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仁人乎!无此言已。’曰:‘立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

孔子的意思是说假设言百姓之言,虽终身言,也不为多。故有喙三尺,未足称长。各因以“喙长三尺”指人能言善辩,长于说教。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九引张鷟《朝野佥载》:“陆余庆为洛州长史,善论事而缪于决判。时嘲之曰:‘说事即喙长三尺,判字则手重五斤。’”


主谓 喙,原指尖长形的嘴,此借指人的嘴。原指人的善于辞令,后用以讥笑人的善于强词夺理。语本《庄子·徐无鬼》:“丘愿有喙三尺。”陆德明释文:“三尺言长也。”唐·冯贽《云仙杂记》卷9引《朝野佥载》:“陆余庆为洛州长史,善论事而缪于决判。时嘲之曰:‘说事即~,判事则手重五斤。’”△贬义。常用于批评人的强词夺理。→强词夺理 ↔言正词严


【词语喙长三尺】  成语:喙长三尺汉语词典:喙长三尺

猜你喜欢

  • 三枝荆并

    同“三荆”。清 袁龙《端正好.寿业师爱庐五十》套曲:“我与你别宗枝弟与兄,同本原高与曾,祖父行三枝荆并,父叔们恰合着六出花生。”

  •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意谓彼此都以对方为“非”,自己为“是”,所以彼此各有一“是”,各有一“非”。 古代道家认为“彼此”是互相对待的,“是非”是相因而生的。“是”与“非”的对立与纷争,都是人的主观作用,并非客体的存在。语

  • 银涛白马

    源见“伍胥潮”。借指忠良去世。清 沈道映《舟泊富林谒陈大樽先生墓》诗:“当年碧血青燐散,此地银涛白马寒。”

  • 鳌背楼台

    源见“龙伯钓鳌”。美喻海上岛屿。唐罗隐《寄窦泽处士》诗之二:“鳌背楼台拂白榆,此中槎客亦踟蹰。”

  • 根深柢固

    根柢是树木的根株,根柢长得既深且固,比喻基础深厚,坚固难拔。《老子.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子.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见“根深蒂固”。毛泽东

  • 入幕之宾

    幕:帷幕。能进入帷幕内的客人,比喻亲信人物,后幕僚称为幕宾。郗超(336-377年),高平金乡(今属山东)人,字景兴,一字嘉宾。为桓温参军,深见信任。时桓温权势煊赫,气焰熏天。渐有代晋自立之心,常言:

  • 谢安舟楫

    《世说新语.雅量》:“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谊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

  • 鹏翼张风

    源见“鲲鹏展翅”。谓展翅腾飞,奋发有为。唐元稹《送友封》诗:“鹏翼张风期万里,马头无角已三年。”

  • 煮鹤焚琴

    同“煮鹤烧琴”。《水浒传》三八回:“正是怜香惜玉无情绪,煮鹤焚琴惹是非。”《天雨花》九回:“平时不与相知惯,煮鹤焚琴莽十分。”见“焚琴煮鹤”。《水浒传》38回:“正是怜香惜玉无情绪,~惹是非。”【词语

  • 沉碑

    同“杜预沉碑”。指杜预记功碑。唐元稹《渡汉江》诗:“山遥远树才成点,浦静沉碑欲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