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

淮南子.人间训》:“塞上之人,有善术(指阴阳五行等方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能为福乎?’居(过了)数月,其马将(带引)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坠而折其髀(股上大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控弦(拉弓射箭)而战,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指都得到保全)。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变化无穷),深不可测也。”

“塞翁失马”的故事,从祸福反复转化中,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矛盾是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的。其中所包含的祸福无常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思想,则是应当摒弃的。

后以“塞翁失马”常比喻暂时受损失,却因此而可以得到好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宋.文天祥《山中感兴》诗之二:“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意指时局紧张,身居深山也未必能免祸。


主谓 比喻人的福祸可以转换,坏可能变好,好也可能变坏,常与“安知非福”连用。语本《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宋·陆游《长安道》:“士师分鹿真是梦,~犹为福。”△用于失物或失意时的自慰或安慰他人。→福祸无定 时来运转。也作“塞翁得马”、“失马塞翁”。


【典源】《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bi),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今译】 边塞上有位老翁,家中马跑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慰问,老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过了几个月,那马带着胡人骏马又跑了回来,人们都来庆贺,老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祸呢?”家中有许多良马, 他儿子好骑,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人们又来慰问,老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又过一年,胡人大举入侵,青壮年都去打仗,边塞的人,十之八九都战死了。只有他儿子因为跛腿,父子得以保全。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祸福相倚,彼此转化,难以预料。

【典形】 得马、得马失马、偶亡塞马、塞儿坠马、塞马、塞上马、塞上翁、塞翁、塞翁得失、塞翁福、塞翁马、塞翁失马、丧马、失马、失马翁、折足忧、倚伏占北叟、马何预得失、塞叟归驹、塞上归马、得马折足、得马生灾、老翁失马、失马成福、塞上猜、塞上贤。

【示例】

〔得马〕 清·杨潮观《穷阮籍醉骂财神》:“你既是明知得马非为福。我不过聊试挥锄可拾遗。”

〔得马失马〕 宋·黄庭坚《梦中和觞字韵》:“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

〔偶亡塞马〕 宋·陆游《高枕》:“偶亡塞马宁非福,太察渊鱼恐不祥。”

〔塞儿坠马〕 清·归庄《病》:“塞儿坠马宁非福,扶杖看云且放怀。”

〔塞马〕 清·蒲松龄《夜发维扬》:“世事于今如塞马,黄粱何必向遭逢。”

〔塞上马〕 宋·王安石《用前韵戏赠叶致远》:“忘情塞上马,适志梦中蝶。”

〔塞上翁〕 清·俞荔《迂溪草堂初成》:“是非难染溪边石,得失奚关塞上翁。”

〔塞翁〕 唐·杜牧《题白云楼》:“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塞翁。”

〔塞翁得失〕 明 · 唐寅《齐云岩纵目》:“塞翁得失浑无累,胸次悠然觉静虚。”

〔塞翁马〕 清·唐孙华 《闲居写怀》:“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

〔塞翁失马〕 宋·陆游《长安道》:“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丧马〕 唐·白居易 《无可奈何》:“何福非福? 何吉非凶? 谁达此观? 丧马之翁。”

〔失马〕 清·赵执信《人心叹》:“伧父塞翁前失马,痴儿臧谷旋亡羊。”

〔失马翁〕 唐·许诨《泛溪》:“遁迹驱鸡吏,冥心失马翁。”

〔折足扰〕 唐·白居易《放言》 之二:“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词语塞翁失马】  成语:塞翁失马汉语词典:塞翁失马

猜你喜欢

  • 方寸已乱

    方寸:一寸见方,指心脏。方寸已乱形容心中乱糟糟的,不知该如何办好。东汉末年,刘备与曹操交战,失败后投靠刘表,暂居新野,得谋士徐庶,甚为信用。不久,曹操率兵南下,获庶母。徐庶得知此事,心乱如麻,立即向刘

  • 潘岳登山

    源见“潘安秋兴”。又潘岳《秋兴赋》有“登山怀远而悼近”之句,后因以“潘岳登山”为咏秋感怀的典故。唐 王初《书秋》诗:“潘岳登山魂易断,楚歌遗佩怨何穷!”

  • 箕业

    同“箕裘弓冶”。明李开先《端正好.赠康对山》套曲:“你先公箕业长,你科名囊脱颖。”【词语箕业】   汉语大词典:箕业

  • 张翰思鲈

    同“张翰思归”。南唐李中《新秋有感》诗:“未逢征雁下,渐听夜砧鸣。张翰思鲈兴,班姬咏扇情。”

  •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三寸气:犹言一口气。意指生命。一日无常:意即一旦死亡。无常,旧时迷信,说是勾摄生魂的使者。 表示人活着能起各种作用,一旦死亡,万事全休。语出元.王实甫《西厢记》五本四折:“罢罢!要这姓名怎么,不如触

  • 食马肝

    《史记.封禅书》:“天子既诛文成(齐人少翁封文成将军),后悔其蚤,惜其方未尽,及见栾大,大说(悦)……然臣恐效文臣,则方士皆奄口,恶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马肝死耳,……’”汉武帝好方术,迷信鬼神。齐

  • 坐歗

    同“画诺坐啸”。歗,同“啸”。宋苏轼《次韵王滁州见寄》:“君家联翩尽卿相,独来坐歗溪山上。”【词语坐歗】   汉语大词典:坐歗

  • 问鼎轻重

    同“问鼎”。唐柳宗元《封建论》:“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述补 鼎,指夏禹所铸九鼎,夏、商、周三代相沿为传国之宝,问鼎的大小轻重,指企图夺取天下。《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子问鼎之

  • 挂儒冠

    同“挂冠”。唐孟云卿《新安江上寄处士》诗:“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即事遂幽赏,何必挂儒冠!”

  • 越石啸

    同“刘琨啸”。清顾炎武《华下有怀顾推官》诗:“邈矣越石啸,悲哉嵇生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