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如火燎原

如火燎原

尚书.盘庚上》(卷二):“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殷帝盘庚决定迁都到黄河以南,臣民怨声载道,盘庚训令属下不准传播流言蜚语。意思是象燃烧在原野上的烈火,虽无法近前,但还是可以扑灭的,比喻流言虽凶仍可以制止。后借以比喻势态发展迅猛,不可阻挡。

明.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搆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述宾 燎,烧。原,原野。好像烈火在原野上燃烧。比喻声势极大。语本《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姚雪垠《李自成》2卷36章:“到期不能‘剿灭’,反而~,他们有些做封疆大吏的,轻则降级、削职,重则下狱、砍头。”△多用于描写状态程度。→如火如荼 汹涌澎湃 风起云涌 轰轰烈烈 方兴未艾 热火朝天 ↔冷冷清清 死气沉沉。也作“若火燎原”。


【词语如火燎原】  成语:如火燎原汉语词典:如火燎原

猜你喜欢

  • 方寸岑楼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于答是(对于回答这个问题)也何有(何有,有什么难,不难的意思)!不揣(度量)其本(事物的根本)而齐(比较)其末(梢头,比喻非根本的细微部分),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象山

  • 钻核卖李

    《世说新语.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晋书.王戎传》亦载此事。王戎怕人得到他家好李的种子,故皆钻其核方卖,由此可见其鄙吝。后因用为形容人吝啬的典故。《幼学琼林》卷四花木:“王

  • 双树

    《大般涅槃经》一:“一时佛在拘施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佛逝世于拘施那城,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间。故后常以“双树”或“双林”比喻佛入灭之处。后

  • 仲宣文章

    参见:仲宣诗赋

  • 波谲云诡

    汉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摧嗺而成观。”本写房屋建筑的千姿百态。后用“波谲云诡”形容文章如波似云变化多致。清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序》:“盖弇州负沈博一世之才,下笔千言,波谲云诡。”并列

  • 五桂联芳

    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氏族》:“范致君、致明、致虚、致祥、致厚,相继登第,有五桂堂。”《宋史.窦仪传》载:宋窦禹钧之子仪、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尝赠诗美之云:“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旧称进

  • 怒冠三挂

    《新唐书.杜甫传》:“甫尝醉登严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后以“怒冠三挂

  • 蚕丛路

    汉.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蚕丛路本不通,后使五丁力士开

  • 渭滨

    《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音gān,请求,求取)周西伯。……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史记.范睢列传》:“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滨耳。”汉.韩婴《韩诗

  • 采薪之患

    同“采薪之疾”。《红楼梦》三七回:“为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见“采薪之忧”。《红楼梦》37回:“漏已三转,犹徘徊桐槛之下,意为风露所欺,致获~。”【词语采薪之患】  成语:采薪之患汉语大词典:采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