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比喻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韩非子主张,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应不断变化。为了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道理,他举了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故事说,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间耕作时,见一个兔子撞死在树桩子上。他不费气力,拣走了这只死兔子。从此,他丢下农活不干,天天守在那棵树桩子旁边,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兔子再没有拣到,而这个农夫却成了宋国人口中的笑料。

【出典】:

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例句】:

东汉·王充《论衡·宣汉》:“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连动 株,树桩。比喻不作努力,而坐等成功的侥幸心理。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语本《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陆星儿《灰楼里的童话》:“他像个~的猎人。”△贬义。多用于描写心理。→刻舟求剑 抱令守律 墨守成规 胶柱鼓瑟 ↔随机应变 相机行事 通权达变。也作“待兔守株”。


【典源】《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 (lěi) 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今译】 宋国有个农民正在地里干活,忽然一只兔子飞奔而来,撞在地里的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毫不费力地拣到死兔。于是,他就放下农具,守候在树桩旁,希望再拣到撞死的兔子,可是再也没有拣到,自己却被宋人耻笑。现在要以先世的旧法来管理当代的世事,就像守株待兔一样迂腐可笑啊。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墨守陈规,僵化而不知变通; 也形容坐以待成,希图不劳而获。

【典形】 待兔、困株木、守兔、守株、伺兔、宋株、兔守、兔守株、株守、伺投兔。

【示例】

〔待兔〕 清·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儿辈守株犹待兔,何人歧路哭亡羊?”

〔困株木〕 清·王士禛《送浦潜夫》:“君亦困株木,周道多蒺藜。”

〔守兔〕 清·顾炎武 《答徐甥乾学》:“守兔江湄迟夜月,饮牛涧底触秋声。”

〔守株〕 唐·罗隐《答宗人衮》:“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缘木更难求。”

〔伺兔〕 清·吴檠《咏怀》:“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

〔宋株〕唐·杜牧《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宋株聊自守,鲁酒怕旁围。”

〔兔守〕 清·黄鷟来《壬午冬日归自娄水》:“行藏犹兔守,卷帙笑萤干。”

〔兔守株〕 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定为鱼缘木,曾因兔守株。”

〔株守〕 清·程先贞《王北山约过闲园看花》:“裴徊忾我叹,拳缩悲株守。”


【词语守株待兔】  成语:守株待兔汉语词典:守株待兔

猜你喜欢

  • 使君自有妇

    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妇:妻。 使君本已有了妻室。 后泛指男子已婚。语出《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唐.杜甫《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使君

  • 积甲如山

    同“积甲山齐”。清张惠言《馆试灵台偃柏赋》:“受降则积甲如山,振旅则执同听凯。”见“积甲山齐”。清·张惠言《馆试灵台偃伯赋》:“受降则~,振旅则执同听凯。”【词语积甲如山】  成语:积甲如山汉语大词典

  • 素王

    《庄子.天道》:“以此(指“无为”)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郭象注:“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成玄英疏:“即老君、尼父是也。”又《淮南子.主术训》:“孔

  • 景阳锦

    源见“残锦”。比喻富丽的才思。宋黄庭坚《以酒渴爱江清作五小诗寄廖明略》之四:“景阳机中锦,犹衣被丘 江。”

  • 澄练

    源见“谢练”。喻洁白的水。清吴伟业《避乱》诗:“溪光照澄练。”【词语澄练】   汉语大词典:澄练

  • 五十功名

    源见“买臣采樵”。谓大器晚成。清吴伟业《过朱买臣墓》诗:“行年五十功名晚,何似空山长负薪?”

  • 渊明漉酒

    源见“酒漉纱巾”。形容嗜酒。宋沈瀛《减字木兰花.二劝》词:“渊明漉酒,更与庞公庞媪寿。”

  • 二竖婴

    同“二竖为灾”。唐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诗:“炯炯一心在,沉沉二竖婴。”

  • 鸥鸟伴

    同“鸥鹭忘机”。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词:“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词语鸥鸟伴】   汉语大词典:鸥鸟伴

  • 弹剑

    源见“冯驩弹铗”。谓才士自伤窘困,希求知遇。唐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诗:“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唐温庭筠《上裴相公启》:“在途兴叹,解彼右骖;弹剑有闻,迁于代舍。”亦用写思归之情。宋苏辙《次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