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安世三箧

安世三箧

安世:指西汉大臣张安世。箧(qiè切):书箧,放置图书典籍的小箱子。张安世(?——前62年),字子孺,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是御史大夫张汤之子。武帝时,任光禄大夫;昭帝时任右将军,封富平侯;宣帝时为大司马。年轻时任郎官,因擅长写作在尚书省供职,忠于职守,休假日也不回家休息。汉武帝在外出巡视河东(在今山西夏县北)地区时,丢失了三箱图书。武帝询问群臣,这三箱图书的具体书名,没有人能回答,只有张安世记得,一一述说清楚。后来悬赏寻求,又找到了原书箱,按张安世所述书名核对,竟无一遗漏。武帝很赏识张安世的才干,提拔他为尚书令,又转升为光禄大夫。后以此典形容人读书广博,记忆力强。

【出典】:

汉书》卷59《张汤传附张安世传》2647页:“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例句】:

唐·张说《洛阳张司马集序》:“鲁宫藏篆,汲冢遗编,无不日览万言,暗识三箧。” 唐·李端《送耿拾遗湋使江南括图书》:“汉使收三箧,用诗采百篇。” 唐·韦应物《送褚校书归旧山歌》:“汉箧亡书已暗传,嵩丘遗简还能识。” 唐·罗隐《投蕲州裴员外启》:“仲舒养勇,何啻三年;安世补亡,宁惟一箧?” 唐·罗隐《投湖南王大夫启》:“三箧亡书,幸无漏略;一枝仙桂,尝欲觊觎。” 唐·李瀚《蒙求》:“应奉五行,安世三箧。” 宋·苏轼《和刘景文见赠》:“留子非为十日饮,要令安仁诵亡书。” 宋·陆游《鼠败书》:“坐令汉箧亡,不减秦火厄。” 清·王士祯《阅先兄西樵故书泣赋》:“南面百城如昨梦,河东三箧忆往年。” 清·唐孙华《伏闻上从学士臣揆叙俯询臣孙华安在何故里居……恭赋四首》之二:“腹空何补亡三箧。头白谁能读五车?” 清·吴雯《哭张三公路之丧而送之》:“亡书三箧君能记,准备河东顾问来。” 清·赵翼《偶有遗忘问之稚存辄录示原委……》:“安世能备三箧亡,张巡遍记一城熟。” 清·张问陶《谢伊墨卿留赠残书一车》:“一鸱今免从人借,三箧还应向我求。”


【词语安世三箧】   汉语词典:安世三箧

猜你喜欢

  • 卖饼诉公羊

    《三国志.魏书.裴潜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严)干从破乱之后,更折节学问,特善《春秋公羊》。司隶钟繇不好《公羊》而好《左氏》,谓《左氏》为太官,而谓《公羊》为卖饼家,故数与干共辩析长短。繇

  • 室可欺

    参见:暗室不欺

  • 官样文章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文章官样》:“王安国常语余曰:‘文章格调须是官样。’岂安国言官样,亦谓有馆阁气耶?”宋.李昂英《示儿用许广文韵》诗:“官样文章惟典雅,心腔理义要深几。”原谓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文字

  •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高诱注:‘逸《诗》言之百里者,已行九十里,适为行百里之半耳。譬若强弩,至牙上,甫为上弩之半耳。终之尤难,故曰末路之难也。”后因以“行

  • 畸人

    《庄子.大宗师》:“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成玄英疏:“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无有,而疏外形体,乖异人伦,不耦于俗。”因以“畸人”指有独特志行、不同流俗的人。宋陆游《幽

  • 相如壁

    同“相如四壁”。清 林崧祁《花朝柬陈绩斋》诗:“萧萧风雨相如壁,落落乾坤太白楼。”

  • 嗔鲊封还

    源见“封鲊”。指贤母训廉事。明 吾丘瑞《运甓记》中有一出名为“嗔鲊封还”。

  • 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上车:登车。比喻登上仕途。落:遗留在后面。著作:官名,即著作郎。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掌编国史。晋改属秘书省。体中何如:古代尺牍中的客套语,犹言“身体怎么样”。秘书:官名,即秘书郎。魏晋时置,属秘书省

  • 闻一知二

    源见“闻一知十”。本与“闻一知十”对比,谓听到一事只能推及两事。后亦用以形容聪明而善类推。《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其聪明绝世无双,真个闻一知二,问十答十。”连动 听到一事

  • 鸡酒之礼

    源见“炙鸡渍酒”。指祭奠。晋王嘉《拾遗记.魏》:“田畴,北平人也。刘虞为公孙瓒所害,畴追慕无已,往虞墓设鸡酒之礼,恸哭之音动于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