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应接不暇

应接不暇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旧县名,秦置,因在会稽山之阴得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市)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原指沿路风景幽美,看不过来。后因以“应接不暇”用为人事纷繁,忙得应付不过来的典故。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〇八回:“俺每如今将士都在一处,多分调几路前去厮杀,教他应接不暇。”


述补 暇,空闲。①谓美景纷繁,来不及一一欣赏。峻青《秋色赋》:“眼前那绚丽缤纷的大好秋色,真使人眼花缭乱,~。”②谓人事繁多,接连而来,使人穷于应付。邓贤《中国知青梦》:“什么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日、竞赛周、竞赛月;还有无数的即兴会战、挑灯夜战等等,叫人~。”△褒义。多用于自然景物。多用于人事。→目不暇接应接不停 目不暇给 山阴道上 一馈一起 ↔应付裕如。也作“接应不暇”。


【词语应接不暇】  成语:应接不暇汉语词典:应接不暇

猜你喜欢

  • 箕濮情

    源见“箕山之节”、“庄子垂钓”。指隐居遁世的情怀。《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徐幹〉》:“摇荡箕 濮情,穷年迫忧栗。”李善注:“箕山,许由所隐也;濮,濮水,庄周所钓也。”张铣注:“言本心将隐,至

  • 投辖情

    源见“陈遵投辖”。指主人好客的盛情。唐杜正伦《冬日宴于庶子宅》诗:“李门余妄进,徐榻君恒设……方欣投辖情,且驻当归别。”

  • 休牛

    同“休牛归马”。晋潘岳《西征赋》:“问休牛之故林,感征名于桃园。”唐独孤及《送相里郎中赴江西》诗:“戎狄方构患,休牛殊未遑。”【词语休牛】   汉语大词典:休牛

  • 皂帽辽东客

    源见“辽东帽”。指三国 魏管宁,曾隐居辽东三十七年,世称隐居高士。清王士禛《寄怀邓州彭中郎直上兄弟兼忆仲亮宁远》诗:“皂帽辽东客,青山宛 叶情。”

  • 浮屠老子之宫

    浮屠: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图”。指佛家。老子:即老聃,春秋时人,著有《老子》。道家假托老子为始祖,后因借指道家。 泛指佛教和道教的宫观。语出宋.林景熙《霁山集.蜃说》:“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

  • 水满金山

    同“水漫金山”。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法海〕便把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见“水漫金山”。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法海禅师)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

  • 否泰

    同“泰否”。晋潘岳《西征赋》:“岂地势之安危,信人事之否泰。”唐刘知幾《史通.载文》:“夫国有否泰,世有污隆,作者形言,本无定准。”【词语否泰】   汉语大词典:否泰

  • 诗书胜百城

    源见“坐拥百城”。形容藏书之富,嗜书之深。清尤侗《论语诗.回也不改其乐》:“此间礼乐如三代,满座诗书胜百城。”

  • 和同

    同“和光同尘”。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之一:“治唯尚和同,无俟于謇謇。”【词语和同】   汉语大词典:和同

  • 圆寂

    梵文“涅槃”的意义,佛教所宣扬的最高境界,即“圆满”(具备)一切“清静功德”,寂(熄)灭一切烦恼。后来又称佛或僧人的死为“圆寂”。唐代释义净《大宝积经》:“我求圆寂,而除欲染。”僧人之死谓之 “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