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惩前毖后

惩前毖后

原为周成王总结管蔡之乱经验教训之语,意思是过去深受惩罚,就要慎重,以免今后的祸患。后则泛指惩处前者是为了规戒后者,免得同样错误再度发生。周成王说,我受到了惩罚,要谨慎,以防止以后的祸患,原先并无人引我走上错误,只是我自蹈迷途。一个小雏啊,冲天而成大鸟。我不堪国家多患难,再把那艰难重担挑在肩。

【出典】:

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拼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例句】:

明·张居正《张文忠公集·书牍九》:“顷丹阳浅阻,当事诸公毕智竭力,仅克有济,惩前毖后,预为先事之图可也。”


并列 惩,警戒。毖,谨慎。把以前的错误引为教训,使以后小心谨慎,不再重犯。语本《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童小鹏《少小离家老大回》:“主席的思想一直是采取:‘ ~,治病救人’的教育方针。”△对人警戒之语。→引以为戒 ↔重蹈覆辙


惩治前面有过错之人而戒慎后面的人免犯同样的过错,此谓之“惩 ( chénɡ) 前毖后”。

为什么不是戒后而是 “毖”后呢?

“毖”,谨慎。 《诗·周颂·小毖》: “予其惩而毖后患。”传:“毖,慎也。”笺: “始者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成王信之,而疑周公。至后三监叛而作乱,周公以王命举兵诛之,历年乃已。故今周公归政,成王受之而求贤臣以自辅助也。……畏慎后复有祸难。”“毖后患”即谓谨慎于后患、防患于未然。

所以,“惩前毖后”即谓惩治前过而防患于未然。《诗》题 “小毖”实际是 “慎小”,即谨慎小人为患。

《诗》“予其惩而毖后患”,后遂成为 “惩前毖后”一语。

惩前毖后”常与 “治病救人”连用,谓让人从前面的过错中吸取教训不致再犯,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词语惩前毖后】  成语:惩前毖后汉语词典:惩前毖后

猜你喜欢

  • 好文日

    《汉武帝故事》:“颜驷,不知何许人,汉文帝时为郎。至武帝辇进郎署,见驷庞眉皓发,上问曰:‘叟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文帝时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至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即位,好少而臣已老

  • 断火

    犹禁烟,旧俗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三天,一概冷食,称寒食。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二引陆翙《邺中记》:“并州之俗,以冬至后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千粥。”介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从晋文公重耳出

  • 天子分桐叶

    同“桐叶之封”。明吴国伦《送姜太史节之使楚王》:“天子分桐叶,词臣下柏梁。”

  • 是诚何心哉

    这真是怎样一种心理啊。 表示不能理解人之是何居心。语出《孟子.梁惠王上》:“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而世降俗末,乃有

  • 雅人清致

    见“雅人深致”。清·梁章钜《浪迹续谈·不食物单》:“《随园食单》所讲求烹调之法,率皆常味蔬菜,并无山海奇珍,不失~。”【词语雅人清致】  成语:雅人清致汉语大词典:雅人清致

  • 桓伊手语

    同“桓伊筝”。元王恽《水龙吟.赋筝》词:“长忆桓伊手语,抚哀弦,醉歌悲慨。”

  • 挈瓶之知

    《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注:汲水用的瓶子,装水很少)之知,守不假器,礼也。”晋.杜预注:“挈瓶,汲者,喻小知。为人守器,犹知不以借人。”原意仅有挈瓶汲水的知识,犹能谨守其汲器不借给别人。后用以

  • 郢斤

    同“郢匠斤”。宋李曾伯《醉蓬莱.寿别制垣》词:“汉橐班高,郢斤名重,喜动旌旗色。”【词语郢斤】   汉语大词典:郢斤

  • 漏夺名籍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东汉名士李膺被宦官借党祸之名杀害,牵连门

  • 牛鼎烹鸡

    《吕氏春秋.应言》:“白圭谓魏王曰:‘市丘(市丘,一说为魏邑;一说即沛邱,齐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唐司马贞《索隐》引《吕氏春秋》作“函牛之鼎”,较可取)之鼎以烹鸡,多洎(添汁)之,则淡而不可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