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水深火热

水深火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为痛苦。齐宣王进攻燕国,战胜了它。齐宣王问孟子道,有的人叫我不要吞并它,有的人劝我吞并它。拿一个万乘大国去攻打另一个万乘大国,仅五十天便攻下了它,人力是做不到的。看来,不吞并它,一定会天灾降身,您看如何?孟子回答道,如果吞并它,燕国人民高兴,就吞并它,古代的武王伐纣便是这样做的。燕国的人民不高兴,就不要吞并它,古代周文王便是这样做的。拿一个万乘大国去攻打另一个万乘大国,老百姓携着饭筐和酒壶来迎接,难道有别的用意吗?不过是想避免再过那种痛苦生活啊!如果燕国被吞并后,老百姓蒙受的灾难更加深重,那他们也只好走避他方了。

【出典】:

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远而已矣。’”

【例句】: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欧洲人民当时受那种种不自由的痛苦,真是水深火热。”


并列 形容民生困苦,濒于绝境。语本《孟子·梁惠王下》:“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姚雪垠《李自成》:“历年来百姓处在~之中,痛恨官府,仇视官军。”△多用于描写处境艰难。→生灵涂炭 水火之中 ↔安居乐业。也作“火热水深”。


解释比喻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战国时,齐国打败了燕国。齐宣王问孟子:“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也有人劝我不要吞并它。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实力同样雄厚的大国,只用五十天便打了下来,我认为这不是光凭人力就能做到的,这大概是天意。如果我们不吞并它,上天会认为我们违犯了天意而降下灾害。不如吞并了它,怎么样?”

孟子说:“如果吞并它而燕国的百姓高兴,就吞并它,周武王就曾经这样做过。如果吞并它后燕国的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周文王也这样做过。以齐国这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来攻打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燕国,而燕国的百姓都用筐子装着吃的,用壶盛着喝的来欢迎您的军队,难道还有别的意思吗?只不过是想逃离那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罢了。如果百姓以后的生活更加痛苦、灾难更加深重,他们就会对您失去信心,转而寻求其他的明君。”

近义民不聊生

反义安居乐业

例句

外敌入侵,军阀混战,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词语水深火热】  成语:水深火热汉语词典:水深火热

猜你喜欢

  • 尚方凫舄

    源见“王乔凫舄”。指仙人行踪。泛指道士的行踪。元陈旅《送毛真人南还》诗:“左乙象文令虎守,尚方凫舄背人飞。”

  • 韩陵片石

    旧题唐.张鷟《朝野佥载》:“梁庾信以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时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信读而写其本……信曰:‘惟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

  • 潘诔

    《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辞藻艳丽,尤善为哀诔之文。”晋代文人潘安仁(岳)诗赋词藻艳美,尤其善于作哀诔之文。后将“潘诔”用作咏悼文之典。唐.李商隐《哭刘蕡》诗:“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 南楼老子

    源见“南楼”。指晋庾亮。借指咏谑游乐的人。宋李曾伯《水调歌头.再和》词:“南楼老子争似,短笛一椽茅。”

  • 典春衫

    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一:“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后遂以“典春衣”、“典春衫”、“典衣”等写

  • 单父琴

    源见“鸣琴化治”。称美清政轻刑的地方官治绩。唐杜甫《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诗:“尘满莱芜甑,堂横单父琴。”【词语单父琴】   汉语大词典:单父琴

  • 刘阮重来

    同“重来天台”。《宦海》五回:“画眉窗下,孔雀屏前,天台之刘 阮重来。”

  • 胜于蓝

    源见“青出于蓝”。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超过前人。唐包何《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诗:“谁道众贤能继体,须知个个胜于蓝。”

  • 九京可作

    同“九原可作”。九京,即九原。清张问陶《昆山朱贞女诗》:“诸生诸生竟冲举,九京可作神应许。”

  • 圣人之年

    《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邢昺疏:“此章孔子言其学《易》年也。加我数年,方至五十,谓四十七时也。”后因以“圣人之年”指五十岁,或谓四十七岁之时。宋葛立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