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流言蜚语

流言蜚语

泛指毫无根据的挑拨诽谤之辞。明文秉《先拨志始》卷下: “或巧布流言蜚语,或写匿名文书。 ” ●《书·金縢》: “武王既丧, 管叔及群弟乃流言于国曰: ‘公将不利于孺子。’ ”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乃有蜚语,为恶声闻上。” 管叔:名鲜,文王第三子。群弟: 指蔡叔,霍叔。流: 散布。公: 指国公。孺子: 即稚子。指成王。蜚: 同 “飞” 。周武王去世以后,管叔就和他的几个弟弟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又,西汉武安侯田蚡与魏其侯窦婴一向有矛盾,田蚡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便编造流言,说窦婴诽谤武帝,并传到武帝那里,以致窦婴论罪处死于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


并列 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乱议论或诽谤、挑拨离间的话。语本《尚书·金滕》:“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又《汉书·楚元王传》:“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李云德《沸腾的群山》:“俞立平说:‘这个娘们在孤鹰岭镇是有名的花舌子,能说会道,爱道听途说,爱散布~。’”△贬义。多用于写背后造谣中伤的话。→风言风语 闲言碎语 无稽之谈 赤口毒舌。也作“流言飞文”、“流言飞语”、“流言风语”。


没有根据的话谓之 “流言蜚语”。

流言”与 “蜚 ( fēi) 语”实际义同。

何谓 “流言”? “流”引申有 “散 ( sàn) ”义,谓流散、散布。《诗·大雅·荡》: “流言,浮浪不根之言也。”谓无根据之言。对此言语,人们应有怎样的态度呢? 《礼记·儒行》: “过言不再,流言不极。”疏: “若闻流传之言,不穷其根本所从出处也。”意谓不必管它,不追究它的出处,如此而已。

“蜚语”又是何谓呢? “蜚”通 “飞”。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墨子为木鸢 ( yuān) ,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陈奇猷集释:“蜚、飞同。”因此,“蜚语”即所谓飞短流长之语。

流言蜚语”一作 “流言飞语”,系造谣中伤、诽谤他人之语。“飞短流长”一语义亦同。听者最起码的底线应是不信、不传,而散布者在当今则应负 “诽谤罪”之责。流言与谣言义近,皆止于智者。


【词语流言蜚语】  成语:流言蜚语汉语词典:流言蜚语

猜你喜欢

  • 来者不拒

    对于有求而来的人概不拒绝。语出《孟子.尽心下》:“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唐.柳宗元《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阳公有博厚恢弘之德,能并容善伪,来者不拒。”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引蓝鹿

  • 八砖

    源见“八花砖”。谓晚起迟至。宋陆游《晚起》诗之一:“欠伸看起东窗日,也似金銮过八砖。”【词语八砖】   汉语大词典:八砖

  • 善卷

    上古时候的隐士。《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

  • 骊龙珠

    同“骊珠”。三国 魏曹植《七启》:“饰以文犀,雕以翠绿,缀以骊龙之珠,错以荆山之玉。”唐皎然《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诗:“抉得骊龙珠,光彩曜掌握。”【词语骊龙珠】   汉语大词典:骊龙珠

  • 世族

    《左传.隐公八年》:“官有世功,则有官族。”原谓先世有功之官族,后泛称世家大族。《列子.黄帝》:“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章炳麟《哀韩赋》:“故野不可有乔木兮,国亦不可有世族。”【词语世族】   汉语大

  • 云章

    《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郑玄笺:“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后以“云章”指帝王的文章。宋欧阳修《仁宗御飞白记》:“而云章灿然,辉映日月。”宋苏轼《谢赐燕并御书进

  • 总角之交

    借指童年好友。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 “莫逆之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 参见:○总角之好见“总角之好”。李约《秦始皇大传》25章:“‘当然,大人和主上是从小玩到大的~!’吴石赶

  • 钟子

    源见“伯牙鼓琴”。指春秋时楚 俞伯牙知音好友钟子期。明张煌言《感怀》诗:“流水非因钟子调,《阳春》只合郢人吟。”【词语钟子】   汉语大词典:钟子

  • 依门卖笑

    见“倚门卖笑”。清·蕊珠旧史《京尘杂记·长安看花记》:“言词举止,并皆安详,雅无市井~习气。”

  • 端午

    阴历五月初五。本称“端五”。端:初。又称“端阳”、“重五”、“重午”。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师旷占曰:岁多病,则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