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玡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七志节高尚、旷达遨游的七位贤达之士。后以为咏雅士宴游交往的典故。

唐代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亦用以喻高逸情操。唐代灵一《林公》:“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


【典源】《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魏氏春秋》曰:“ (嵇) 康寓居河内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晋书·嵇康传》亦载。

【今译】 魏晋时阮籍、山涛、嵇康、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互相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任情酣畅,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文人亲朋聚会饮宴; 也用以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典形】林下客、七贤、山阳宴、竹林、竹林会、竹林七子、竹林人、竹林贤、竹林宴、竹林游、竹林盛事、竹林高会、竹林社友、竹林胜侣、竹林期、竹林欢、竹林交。

【示例】

〔林下客〕 宋·苏辙《次韵刘贡父种竹》:“应怪籍咸林下客,相看不饮作除书。”

〔七贤〕 宋·朱淑真《代谢人见惠墨竹》:“不必溪边寻六逸,不必林间访七贤。”

〔山阳宴〕 南朝齐·陆厥《奉答内兄希叔》:“傀兹山阳宴,空此河阳别。”

〔竹林会〕 唐·骆宾王《失题》:“人追竹林会,酒献菊花秋。”

〔竹林七子〕 唐·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竹林人〕 唐·骆宾王《畴昔篇》:“时有桃源客,来访竹林人。”

〔竹林贤〕 宋·张元干《范才元参议求酒》:“飘零河朔饮,怅望竹林贤。”

〔竹林宴〕 唐·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竹林游〕 清·汪琬《送再从侄处默》:“何时复相见,与续竹林游。”


【词语竹林七贤】  成语:竹林七贤汉语词典:竹林七贤

猜你喜欢

  • 颜公食粥

    唐.颜真卿《乞米帖》云:“拙于生事,举家食粥已数月,今又罄乏,实用忧煎。”唐.颜真卿由于不善於钻营,致全家食粥。后以喻家贫之典。宋.苏轼诗集卷六《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诗,其一:“杜叟挽衣那及胫,颜

  • 不可胜纪

    亦作“不可胜记”。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南朝 宋 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

  • 中郎无愧

    源见“郭泰碑铭”。指对贤士的赞誉事真情切。清赵执信《郭有道墓下二绝句》之二:“中郎无愧至今称,因忆昌黎岂近名。”

  • 渭浊泾清

    源见“泾渭分明”。借指好与坏,是与非。沈砺《咏史》诗:“渭浊泾清本异流,当涂符谶趁时收。”【词语渭浊泾清】  成语:渭浊泾清汉语大词典:渭浊泾清

  • 怀清台

    《史记.货殖列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即产硃砂的矿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訾,同赀,释为量,不訾即无量无算的意思,指财多。若释訾为资财,不訾即没有积蓄)。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

  • 罪恶如山

    罪大恶极。为唐人吉顼(xū虚)对来俊臣的评价。吉顼,洛州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及第。武后时因上告刘思礼谋反事,升为右肃政台中丞。圣历二年(699年)进位宰相。神龙二年(706年)坐事贬琰川尉。后死

  • 鸿鳞

    源见“雁足书”、“鱼传尺素”。指书信。明许自昌《水浒记.感愤》:“望风怀想,引领临岐,喜接鸿鳞。”【词语鸿鳞】   汉语大词典:鸿鳞

  • 漱石枕流

    《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孙楚)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王济)‘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此事又见《晋书.孙楚

  • 诸生何武

    《汉书.何武传》载:何武任扬州刺史时,“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作为一州刺史的何武十分重视儒生,后因以“诸生何武”为地方长官重视文士之典。清黄景

  • 单父声

    同“单父琴”。南唐李中《新喻县酬王仲华少府见贻》诗:“每惭花欠河阳景,长愧琴无单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