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

比喻摹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固有的技能。公孙龙问魏牟,我少学古代圣贤之道,成年后又了解仁义的宗旨,自己以为已经无所不通了。可是在听到庄子高论之后,极觉新奇,不知是自己口才不如他,还是知识不如他。现在我都无法张嘴说话了。你看怎么办?魏牟回答时一方面以井底之蛙与东海老鳖对话极言庄子学说博大精深,不可企及。另一方面,又劝公孙龙不要盲目放弃自己学说,改学庄子。他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燕国少年到赵国邯郸向当地入学习走路的故事吗?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方式,反而失去了原来走路的本领,只好爬回本国去了。现在你不离开这儿,也将忘记你原先擅长的那一套本事,失去职业。公孙龙张口结舌,远避而去。

【出典】:

庄子·秋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太息,仰天而笑曰:‘……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偏正 比喻盲目模仿(别人),而把自己原来的长处都忘掉。语本《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论文要得文中天,~终不然。”△贬义。多用于描写效人出丑。 →东施效颦 颦别开生面。也作“邯郸匍匐”、“学步邯郸”。


【典源】《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 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成玄英疏:“寿陵,燕之邑; 邯郸,赵之都。弱龄未壮,谓之余子。赵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步。”《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今译】 燕国寿陵有少年见赵国邯郸人走路姿态很美,就到邯郸去学那里人的步态,不但没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盲目模仿,照搬他人,结果反而更糟。

【典形】 步类寿陵、邯郸步、邯郸匍匐、邯郸学步、邯郸之失、失本步、寿陵步、寿陵匍匐、学步、羡邯郸、矜学步、失步人、邯郸无高步。

【示例】

〔步类寿陵〕 唐·温庭筠《上学士舍人启》:“步类寿陵,文渐涣水。”

〔邯郸步〕 宋·陆游《忆昔》:“蹉跎已失邯郸步,悲壮空传敕勒歌。”

〔邯郸匍匐〕 金·元好问《刘君用可庵》之一:“著脚绳桥已足忧,邯郸匍匐更堪羞。”

〔邯郸学步〕 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

〔邯郸之失〕 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扶步有邯郸之失,勉视无离娄之明。”

〔失本步〕 唐·李白《古风》之三十五:“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寿陵步〕 唐·刘禹锡《和武中丞秋日寄怀》:“空愧寿陵步,芳尘何处寻?”

〔寿陵匍匐〕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可谓寿陵匍匐,非复邯郸之步。”

〔学步〕 唐·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昔予迷学步,投迹忝词源。”


【词语邯郸学步】  成语:邯郸学步汉语词典:邯郸学步

猜你喜欢

  • 走麦城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 反复字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五十二《自叙》:“洪者,君之第三子也……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饥寒困瘁……先人典籍荡尽,农隙之暇无所读。乃负笈徒步行借。又卒于一家少得全部之书,益破功日伐薪卖之,以

  • 广陵客

    源见“广陵散”。用称技艺高妙的琴师。唐李颀《琴歌》:“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 束在高阁

    同“束之高阁”。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汪遵》:“朱门富家,积书万卷,束在高阁,尘暗签轴,蠹落帙帷。”见“束之高阁”。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汪遵》:“朱门富家,积书万卷,~,尘暗签轴,蠹落帙帷。”【词语束

  • 有子万事足

    见〔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主谓 只要有子嗣,则人生无所抱憾。《初刻拍案惊奇》卷20:“常言道:无病一身轻,~。”△旧作褒义。旧时代的一种观念。【词语有子万事足】  成语:有子万事足汉语大词典:有子

  • 鱼阴

    源见“鲁鱼亥豕”、“陶阴”。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明陈炜《〈朱子语类〉跋》:“鱼阴之病,误不可读。”【词语鱼阴】   汉语大词典:鱼阴

  • 龙蠖

    源见“龙蛰蠖屈”。指屈伸。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诗:“栖岩君灭寂,处世余龙蠖。”亦指以屈求伸,走捷径。唐阎防《宿岸道人精舍》诗:“愿言舍尘事,所趣非龙蠖。”【词语龙蠖】   汉语大词典:龙蠖

  • 他人鼾吾侧

    源见“卧榻之侧,岂容鼾睡”。喻别人侵占自己的势力范围。清 丘逢甲《海军衙门歌》:“风云黯淡海无色,大有他人鼾吾侧。”

  • 昼锦荣归

    源见“衣绣夜行”。谓富贵还乡,荣耀故里。明 王彦贞《小桃红.西厢百咏》曲之九六:“承恩亲自日边来,端的喝声采,昼锦荣归崇光大。”连动 大白天穿着锦绣衣服,荣耀地回归故里。比喻富贵还乡。明·王彦贞《雍熙

  • 万变不离其宗

    宗:主旨。 意谓不管形式上如何变化,其目的宗旨始终不变。语本《荀子.儒效》:“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庄子.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后多引作〔万变不离其宗〕。清.谭献《明诗》:“求夫辞有体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