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两河口

两河口

①即今安徽六安市西南西河口乡。当东淠河与西淠河汇流处,称西两河口。清同治《六安州志》卷5:两河口在“州南八十里”。

②亦称东两河口。即今安徽六安市南东河口镇。明万历《六安州志》卷2《津渡》:两河口在“城南七十里”。

③即今湖北应城市东北二十六里两河口镇。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清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熊登武击捻军于“两河口,败之”。

④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79竹山县:两河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官渡、柿河二水合流于此”。清有把总驻防。

⑤在今四川古蔺县东。清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2:两河口“在(古)蔺东一百六十里。现移巡检司驻此”。

⑥即今四川小金县北一百零五里虹桥沟与抚边沟交汇处的两河乡。民国《川西边事辑览》第八编:两河口“居民约百余家,为绥抚及卓松各土之中枢,抚北之巨市也。由芦秆桥至此凡一百四十里,南至抚边九十里,西经德尔扎山至绥靖二百四十里,北越梦笔山至卓克基约一百余里”。以地当虹桥河与抚边河交汇处而名。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懋功(今小金县)后,26日在此关帝庙内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否定了张国焘要红军向川康藏少数民族地区退却的错误主张,指出两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史称“两河口会议”。

⑦即今四川喜德县东南两河口镇。民国《西昌县志》卷9:《周达武征剿建南夷匪碑记》云:清同治八年(1869)七月,“商请李、丁两军由甘相营取道两河口,九日进军交脚、竹黑”。

⑧即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两河镇。清同治《酉阳直隶州志》卷2:两河口场在“治北一百五十里”。附近有太平洞,可容万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刻“奇景天开”四字。

⑨即今四川通江县北两河口乡。1933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赤北县。


(1)集镇名。(1)在云南省彝良县北部。两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30。因地处龙洞河与黑水河汇合处,故名。产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烤烟、天麻、竹笋、木漆等。手工业品有杉木箱。有公路通县城。(2)在甘肃省宕昌县城东南部、白龙江与岷江交汇处。属沙湾镇。人口700。因地处两河交汇处,故名。盛产花椒。212国道经此。为两郎公路起点。(2)村名。在四川省小金县北部。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判张国焘的逃跑主义和退却路线,决定红军继续北上。


猜你喜欢

  • 赵渡镇

    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南。《清一统志·同州府二》: 赵渡镇 “在朝邑县南十五里。滨渭河。为商贾辏集之处”。集镇名。在陕西省大荔县东南部。赵渡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3800。东临黄河,西濒北洛河。因村东有

  • 古城街

    即今广西富川瑶族治县东南十五里古城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富川县图:东南有古城街。

  • 北角市镇

    亦作北镇。即今江苏江阴市东南北镇。明嘉靖《江阴县志》卷2 《市镇》中有“北角市”。清末改为北。

  • 春秋国名。在今湖北宜城市西二十里。《左传》: 桓公十二年 (前700),“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又桓公十三年 (前699),“楚屈瑕伐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杜注:“罗,熊姓

  • 嵓录县

    即岩绿县。隋置,为朔方郡治。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古城。《新唐书·地理志》 夏州朔方郡朔方县: “本嵓录,贞观三年更名。”

  • 伦掌村

    即今河南安阳县西北五十四里伦掌乡。清嘉庆《安阳县志》北乡图:有“伦掌村”。

  • 朝阳县

    ①西汉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七十二里码头乡。《汉书·地理志》: “应劭曰,在朝水之阳。” 故名。东汉改东朝阳县。南朝宋复为朝阳县,北齐省。②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南刁河南

  • 麻谷镇

    金置,属繁畤县。故址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北一百里。

  • 八仙筒

    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东北八仙筒镇。1931年绥东县迁治于此。“八仙筒”,蒙古语意为土平房。

  • 赵信城

    汉武帝时匈奴建,在匈奴北境郅居水之南,今蒙古国色楞格河南支流哈努依河中游。《汉书· 匈奴传》: 元朔六年 (前 123),汉将赵信(本匈奴人降汉者) 降匈奴,“教单于益北绝幕以诱疲汉兵”。《汉书·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