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临水县

临水县

①西汉置,属西河郡。治所在今山西临县东北南庄。东汉废。

②东汉建安十六年 (211) 分余杭县置,属吴郡。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北十八里高虹乡。三国吴属吴兴郡。西晋太康元年 (280) 因与司州广平郡之临水县重名而改名临安县。隋省。唐武德七年 (624) 复置临水县,属潜州。次年省入于潜县。

③三国魏黄初三年 (222) 置,属广平郡。治所即今河北磁县。《元和志》 卷15滏阳县: 临水县 “以城临滏水,故曰临水”。北魏太平真君六年 (445) 并入邺县。太和二十一年 (497) 复置,属魏郡。北齐天保元年 (550) 徙治松谷。北周建德六年 (577) 移治今涉县西北二里。隋开皇七年 (587) 移今涉县东北西戍镇。十年 (590) 移治今邯郸西南峰峰矿区临水镇。大业初属魏郡。唐属磁州,永泰元年 (765)改为昭义县。

④南朝梁大通三年 (529) 改决口戍置,属安丰郡。治所在今安徽霍邱县西北八十里临水乡。后废。


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山西省临县东北南庄。属西河郡。东汉省。(2)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置,治今浙江省临安市西北。属吴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临安县。后废。唐武德七年(624年)复置临水县,次年又废。(3)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置,治今河北省磁县。属广平郡。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并入邺县,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属魏郡。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徙治今河北省涉县。属成安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又徙治今磁县西北临水,属魏郡。永泰元年(765年)改名为昭义县。


猜你喜欢

  • 新罗寨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金史·耶律余睹传·移剌窝斡》: 正隆六年 (1161),撒八反,为部将所杀,“窝斡始自为都元帅,陈家为都监,拥众东还,至临潢府东南新罗寨”。即此。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

  • 水冶镇

    即今河南安阳县西四十里水冶镇。金置辅岩县于此。元初废县为镇,属安阳县。民国时置安阳县佐于此。在河南省安阳县西部。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9.1万。镇人民政府驻水冶,人口4.3万。东魏以前名牵口冶,为冶铁

  • 纳邻哈喇

    即今四川红原县境之白河,在若尔盖西南注入黄河。《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河水“行五六日,有水西南来,名纳邻哈喇,译言细黄河也。思本曰:哈剌河自白狗岭之北,水西北流五百余里,与黄河合”。

  • 新军千户所

    明景泰五年 (1454) 置,属万全都司。治所在云州堡 (今河北赤城县北云州乡)。清初废。明景泰五年(1454年)置,治云州堡(今河北赤城县西北云州镇)。明末省。

  • 者帖列山卫

    明永乐六年 (1408) 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支流阿纽依河以北地区。后废。

  • 阳华山

    又名华阳山。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北。《山海经·中山经》:“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古山名。又称华阳山。在今陕西省洛南县东北。相传山南面多金、玉,北面多青雄黄(见《山海经·中次六经》)。

  • 大弥江

    即今四川盐亭、射洪等县境梓江(梓潼水)。《舆地纪胜》卷154潼川府:大弥江“在射洪县东。源出剑州”。《方舆纪要》卷71射洪县:大弥江“在县东。源出剑州,经盐亭县流入境。又有小弥江,在县北,下流皆注于涪

  • 恒安镇

    北周废恒州为恒安镇,属朔州。隋属云内县。唐武德六年 (623) 于此置北恒州,七年 (624)州废。

  • 岷山

    亦作㟭山。 又名汶山、 渎山、 汶阜山、 汶焦山。在今四川西北部,绵延川、甘两省边境。《尚书· 禹贡》: “岷山导江。” 为岷江水系与嘉陵水系的发源处,高山白雪皑皑,主峰雪宝鼎海拔558

  • 柏枝山

    在今四川梁平县南。《舆地纪胜》 卷179梁山军引 《元和志》: 柏枝山 “在梁山县南十里”。《寰宇记》 卷149梁山军: 柏枝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寻江源记》 云: 景穴有嘉鱼,其味甘美。景穴出柏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