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池沟
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方舆纪要》卷47中牟县:“亦曰五池口,今涸。曹魏嘉平二年,司马懿讨王凌还,魏主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宋张洎曰,莨宕渠自荥阳五池口出,注为鸿沟是也。”
古水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水经注·渠水》:渠水经圃田泽后,“右合五池沟,谓之五池口”,即此。今涸。三国魏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讨王凌还,韦诞劳军于此。
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方舆纪要》卷47中牟县:“亦曰五池口,今涸。曹魏嘉平二年,司马懿讨王凌还,魏主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宋张洎曰,莨宕渠自荥阳五池口出,注为鸿沟是也。”
古水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水经注·渠水》:渠水经圃田泽后,“右合五池沟,谓之五池口”,即此。今涸。三国魏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讨王凌还,韦诞劳军于此。
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田氏乡。明嘉靖《内黄县志》卷1《乡镇》:“田氏镇,在县西北五十里。”
金北边部族。即蒙元史料所载合答斤部,是蒙古分部之一。游牧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南部洮儿河源以北兴安岭西侧,辉河、伊敏河流域。《金史·宗浩传》:“合底忻者,与山只昆皆北方别部,恃强中立, 无所羁属, 往来
清初建,在今黑龙江省海林市西南旧街乡。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相传昔有兄弟六人,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顺治十年(1653)设宁古塔昂邦章京与副都统于此。康熙元
在今广东连州市东。《舆地纪胜》 卷92连州: “邑东之望曰顺山。” 《方舆纪要》 卷101 连州: 顺山在 “州东四里。刘禹锡记: 邑东之望曰顺山,由顺以降,无名而相依者以万数,回环郁绕,叠高争秀,西
1938年析玉树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在周均 (今青海称多县)。以称多部落为名。在青海省北部、巴颜喀拉山南麓与通天河北岸之间,东南邻四川省。属玉树藏族自治州。面积1.38万平方千米。人口4.3万。辖4镇
即噶玛兰。今台湾东北部宜兰平原。又作葛玛兰、蛤虸难、哈仔难。即今台湾省台湾岛东北部宜兰平原中心地。详“哈仔难”。
即 “八公山”。在今安徽寿县西北五里。《寰宇记》 卷129寿春县: “八公山一名肥陵山。”
即今河南宁陵县北三十二里柳河镇。《方舆纪要》 卷50宁陵县: “县北三十里又有柳河集。旧设公馆于此。”
①北宋于秋林寨置,属郪县。即今四川三台县东五十里秋林镇。②即今陕西宜川县东秋林乡。《清一统志· 延安府二》: 秋林镇 “在宜川县东三十里。其旁有砦”。(1)在四川省三台县东部。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2
亦名斜谷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渭水南岸支流桃川河、石头河。源出太白县南太白山,东北流至岐山县南入渭河。《史记·河渠书》: “斜水通渭。”《清 一统志·凤翔府一》: 斜水 “在岐山县南。自汉中府褒城县流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