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会通河

会通河

①即今山东运河。《元史·河渠志》 载:至元二十六年(1289)从寿张县尹韩仲晖言,开河以通运道。南起今山东梁山县安山西南,接济州河引汶水北流,至临清县通御河(今卫河),全长二百五十余里,赐名会通。从此,南来漕舟自济州河北上,经此直达京畿,无需远涉渤海。自泰定后又陆续在北起今临清南至江苏徐州市的运道上兴建水闸,此后遂将这一段运道包括安山以北的会通河,安山、鲁桥间的济州河,鲁桥、徐州间的泗水统称为会通河。但因水源不稳定,故终元一代漕粮北运仍以海运为主。明初会通河已淤断三分之一,永乐九年(1411)工部尚书宋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东平戴村坝,遏汶水南入汶上南旺湖,分流南北济运;又自汶上袁口开新河于旧河东,北至寿张沙湾接旧河。河成运道畅通,遂罢海运。其后南段常遭黄河决流淤填,隆庆、万历间改开东运河于昭阳湖东,湖西旧道渐废。清代通称今山东卫河、黄河间和今黄河、昭阳湖间的运河及南段新道为山东运河。

②即今四川会东县东大桥河。清李元《蜀水经》卷9:“泸水又北受会通河。会通河有二源:一出水底龙,一出得五,合流而南,经鸾阁山,又南经会理村,又南受芦那水,又南受阿木可租之水,又东南入泸。”《清一统志·宁远府一》:会通河“水可灌溉,中产珠”。


北段即今山东省卫河(南运河)、黄河间的运河故道,中段即今黄河至昭阳湖间运河,夏镇(今微山县)以南至徐州市的南段久已堙塞。始凿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起自今山东省梁山县安山西南,北抵临清市,上接济州河引汶水北流,下达御河(今卫河),长二百五十余里,河成命名会通。此后南来漕船无须远涉渤海,可径由此河转御河直达京畿。因其地势中间高(济宁市至南旺一带),南北低,遂在运河上兴建拦河石闸,蓄水通航。下迄至正元年(1341年)在北起今临清市南至江苏省徐州市的运道上,建闸二十九座。另有隘船、进水等闸多座,用以抬高水位,控制水量。此后遂将这一段运道包括安山以北的会通河,安山、鲁桥间的济州河,鲁桥、徐州市间的泗水,统称为会通河。但因水源不足,河道时患浅涩,不胜重载,故终元一代,漕粮北运仍以海运为主;末年竟废弃不用。明初会通河已淤断约三分之一,永乐九年(1411年)命工部尚书宋礼开复。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于东平东戴村(今汶上县东北)筑坝,遏汶水南入汶上南旺湖,分流南北济运;又自汶上袁口开新河于旧河东二十里,北至寿张沙湾接旧河;于沿岸设置安山、南旺、马场、昭阳四湖为水柜,“柜以蓄泉”,西岸设陡门,“门以泄涨”。并陆续增建船闸,至明末会通河全线有闸五十一座。故明代亦称“闸河”。又为扩大水源,广引鲁中山地西侧诸泉入运,资以济漕,故又有“泉河”之称。河成运道畅通,遂罢海运,岁漕四百万石皆取道于此。其后南段因时遭黄河决流淤填,隆庆、万历间于昭阳湖东开新河,自鱼台县南阳镇至沛县留城接旧河,长一百四十余里,湖西旧道渐废。清代通称北、中二段旧道及南段新道(明万历后期开泇河后,南段新道在夏镇以下又有不同)为山东运河。清末罢漕运,黄河以北旋归堙塞,惟黄河以南仍可断续通航。

会 通 河 图


猜你喜欢

  • 北路右翼左后旗

    即蒙古土谢图汗部右翼左后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罕博音呼热东南。

  • 枫桥镇

    即今浙江诸暨市东北四十里枫桥镇。《方舆纪要》 卷92绍兴府诸暨县: 枫桥镇 “在县东北,即故义安县也。宋为枫桥驿,明初置巡司,寻废。今为枫桥铺,有枫桥公馆”。南宋乾道八年 (1172) 至淳熙元年(1

  • 石壕村

    即今河南陕县东南硖石乡。杜甫《石壕吏》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北宋置镇。在今河南省陕县东南硖石镇。唐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岳 (嶽) 壻山

    即岳��山。 在今山东泰安市北泰山。《汉书· 郊祀志》: “岳壻山之属为小山川。”清金棨《泰山志》 引 《黄溍笔记》: “俗称妇翁曰泰山。说者以为泰山有丈人峰,故有是称。然

  • 白石村

    即今福建长汀县治汀州镇。唐大历四年(769)汀州及长汀县自东坊口(今长汀县东北东街)徙治于此。

  • 安塞军

    唐置,在今河北蔚县东。《资治通鉴》:唐乾宁四年(897),河东李克用以刘仁恭叛,将兵攻“至安塞军”。即此。

  • 宁安汛

    在今云南临沧县东南百余里宁安村。清时有千总把总驻防。

  • 涧池铺

    即今陕西汉阴县东南涧池镇。清 《乾隆内府舆图》: 汉阴县东有涧池铺。光绪 《陕西全省舆地图》 汉阴县: 涧池铺 “距城三十里”。

  • 荡昌县

    ①东汉置,属九真郡。治所在今越南中部义安省境。后废。《旧唐书· 地理志》 驩州九德县: “后汉遣马援讨林邑蛮,援自交趾循海隅,开侧道以避海,从荡昌县南至九真郡。” 《方舆纪要》卷112安南: 演州 “

  • 鄀县

    三国魏改鄀国置,属襄阳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南朝宋为冯翊侨郡。北周废。隋复置,属襄阳郡。唐初废。古县名。鄀,又作若。秦置,治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属南郡。东汉改为侯国。三国魏复为县。南朝宋、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