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八桥镇

八桥镇

北宋置,属柘城县。即今河南柘城县东南十六里砖桥集。


(1)在江苏省高邮市南部。面积46.2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八桥,人口2000。因镇区中心十字河上架有三座交通桥,呈“八”字形,故名。1956年设八桥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6年置镇。产稻、小麦、棉花、油菜籽。有水泥、农机、金属构件、电器、针织内衣、运动鞋等厂。有车八公路连接淮江、三樊公路。(2)在江苏省扬中市南部,东、西、南三面临长江。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八桥,人口 4200。清光绪初年集镇上有两桥成“八”字形,俗名下八字桥。镇以桥名。为扬中行政建制初期政治中心。1949年为八桥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5年置镇。2001年永胜镇并入。产稻、小麦、油菜籽及竹器、生猪、淡水鱼、蚕茧、珍珠等。有机械、轻工、纺织、电子、化工、丝绸服装等厂。新八等公路经此。1939年11月,江南抗日义勇军和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此会师合编。有渡江七烈士纪念碑。(3)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北部。面积20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八桥街,人口9020。辖区内曾家河沟原有八座小石桥,故名。原属巴县马王乡,1952年划归重庆第四区(现九龙坡区)为八桥乡,1958年并入人和公社。1983年复乡,1993年置镇。1995年从九龙坡区划归大渡口区。产蔬菜、生猪、鲜鱼等。有建筑、建材、制鞋等厂。210国道纵贯全境。


猜你喜欢

  • 石膏箐口

    在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东南。清乾隆十六年(1751)开。

  • 弘农县

    ①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属内史,四年(前113)为弘农郡治。治所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北旧灵宝西南)。《寰宇记》卷6:“义取弘大农桑为名。”东汉灵帝改为恒农县,西晋复为弘农县。北魏改为恒农县,为

  • 杨家庄

    即今山东青州市东杨家庄镇。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卷3:县东有杨家庄。集镇名。(1)在云南省禄丰县东南部。腰站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600。原为杨姓庄园,故名。产稻、玉米、蚕豆、小麦、烤烟等。有建筑、五

  • 巴岭

    即今川陕边界之大巴山。《水经·漾水注》:宕渠水“西北出南郑县巴岭,与槃余水同源派注,南流,谓之北水”。《元和志》卷22兴元府南郑县:“巴岭,在县南一百九里。东傍临汉江,与三峡相接。山南即古巴国。”

  • 皋兰山

    ①亦作鹿颈高阑。即今广东珠海市西南高栏岛。旧属香山县。明嘉靖 《香山县志》 卷1: 海洋诸岛有皋兰岛,“其民皆岛夷也”。②一名五泉山。即今甘肃兰州市南皋兰山。《元和志》 卷39兰州: “取皋兰山以为名

  • 午城

    即今山西隰县西南午城镇。1938年3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曾在此袭击日本侵略军,粉碎了敌人侵占黄河渡口的企图。

  • 归乡县

    ①东晋置,属建平郡。治所在今湖北秭归县(剪刀峪)西北。《水经·江水注》:“袁山松曰:父老传言,原既流放,忽然暂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宋书·州郡志》:归乡公相“按《太康地志》云,秭归有归乡,故夔

  • 大沟村墟

    即今广东阳东县东南大沟镇。清道光《阳江县志》卷1有大沟墟。

  • 鸭子湖

    在今江苏姜堰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23泰州: “鸭子湖在州南二十里。周二十五里。东通运河,西接济川河。”

  • 龙首桥

    在今福建福清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6福清县:龙首桥“在县南门外。宋天圣五年创建,长四十丈,名曰通海。元祐二年,复建梁于其南,长二十二丈,故名坦履。绍兴二十年,又续为梁,长十六丈,三桥共长八十丈,改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