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宣和三年 (1121) 改龙川县置,为循州治。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佗城镇北。南宋绍兴元年 (1131) 复为龙川县。
①西晋改昭阳县置,属邵陵郡。治所在今湖南邵东县东。南朝梁省入邵陵县。②东晋太宁元年(323)改邵武县置,属建安郡。治所即今福建邵武市。明嘉靖《邵武府志》卷2:“郡有樵岚山,樵水出焉。治在其阳,故曰邵阳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改罗共赕置,属丽江路。治所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南二十五里衙门村。彝语 “蒗稽” 为叶可食用的灌木,彝族常用以和荞粑吃,因当地盛产蒗稽面得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 属北
在今四川新津县西南。《新唐书·地理志》: 新津县“有稠稉山”。《方舆胜览》 卷52崇庆府: 稠稉山 “在新津县南八里。有草名稠稉,服之长生不死”。
即今广东梅县南官塘圩。清光绪 《嘉应州志》 卷4: 龙冈坪堡在 “城西南六十里,有官塘墟、水车墟汛,南界丰顺县”。
1931年置,属热河省。治所即今内蒙古翁牛特旗驻地乌丹镇。同年改设全宁县。1931年由翁牛特左旗析置,治乌丹城(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镇)。同年升全宁县,隶热河省。
在今湖北安陆市西。《周书·于翼传》:建德二年(573),“时属大旱,涢水绝流。旧俗,每逢亢阳,祷白兆山祈雨”。《寰宇记》卷132安陆县:白兆山在“县西三十里”。《明一统志》卷61德安府:白兆山“上有桃
即今湖南衡东县西北二十二里湘江南岸洋塘乡驻地。旧属衡山县。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衡山县图:县南有大源渡。
即广梁郡。治所在石封县(今安徽广德县)。《隋书·地理志》 宣城郡绥安县:“梁末立大梁郡,又改为陈留。平陈,郡废。”
又作鄂多尔图台、鄂多。清雍正十三年 (1735) 置,即今黑龙江省肇源县东三站镇。乾隆《盛京通志》 卷33: 察布齐勒站 “一百里至鄂多尔图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