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冷水镇

冷水镇

即今河南栾川县西北四十五里冷水镇。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10:同治三年(1864)二月,“葛承霖驻冷水镇,顾北路”。


(1)在浙江省磐安县西南隅,西、南邻缙云县。面积41.5平方千米。人口 9300。镇人民政府驻田心,人口610。1950年分为缙云县潘潭乡、磐安县雅塘乡,1953年潘潭乡划属磐安县,1956年二乡合置冷水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为乡,1997年置镇。产香菇、茶叶、蚕茧和中药材等。有石英、萤石等矿。商贸兴旺,以香菇贸易为盛,有县最大的香菇市场。公路通县城。(2)在江西省贵溪市南部。面积152平方千米。人口 5900。镇人民政府驻冷水坑,人口 3140。地处武夷山林区高山溪谷中,山高水冷,因名。1950年设冷水乡,后改设垦殖场、林场。1985年复设乡,1993年改设冷水镇。产稻、油菜籽等。为县重点林区。有地板、竹木加工等厂。贵溪银矿驻此。鹰厦铁路、文耳公路经此。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贵南县苏维埃政府旧址。(3)在河南省栾川县中西部。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冷水,人口290。因山高水凉得名。1974年析建冷水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置镇。产小麦、玉米。矿藏丰富,主要有钼、钨、铅、锌、铜等。钼、钨矿储量大、品位高。有钼选厂、钼铁厂和铅锌矿。公路接洛卢公路。(4)在湖北省钟祥市西部偏南。面积314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冷水铺,人口 3340。早年此地开有小店铺,又有诸山涧冷泉经过,故名。建国初为冷水区。1958年设冷水公社,1987年设镇。西北为山区,东南属丘陵。主产稻,为市重要产粮区之一,兼种油料作物、棉花。矿产有磷石、滑石、高岭土等。有机械、砖瓦、石灰、滑石、磷肥、建材等厂。水力资源较丰富。皂当公路经此。(5)在湖南省宁远县东部、宁远河(冷水)上游。面积197.1平方千米。人口7.3万。镇人民政府驻冷水铺,人口 2150。镇以驻地冷水铺得名,以其处冷水河岸开铺得名。1950年属第五区,1953年改为第二区,辖冷水、上宜、东城三乡。1958年为东风公社,1961年分为三公社。1982年分别改乡,1995年冷水、东城、上宜、云潭四乡合并建冷水镇。主产稻、甘薯、板栗、油茶。有农机修配、陶器、副食品加工等厂。设有圩场,为蓝山、嘉禾、宁远三县边境农副产品集散地。有公路通县城。名胜古迹有宋代古泠道城旧址、桃花岩。(6)在陕西省白河县北部。面积114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王家塔,人口300。以冷水河得名。1949年设冷水乡,1958年设公社,1984年复设乡。1996年与月儿、川河二乡合并设冷水镇。主产玉米、小麦、稻,盛产油桐、芝麻、柿子、龙须草、核桃、柑橘。有铁、石灰石、绿松石、石棉等矿,特产绿松石,为珍贵翠玉,古称碧瑱,又称“月儿石”。襄渝铁路、安白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朶甘卫都指挥使司

    明洪武六年(1373)置,属西安行都司。治所在灵藏(在今四川德格县西北俄支)。辖境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上游以西,至西藏昌都地区及青海南部地区。清改为林葱安抚司。

  • 鸳鸯湖

    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市南。《舆地纪胜》卷3: 鸳鸯湖 “乃郡之南湖也,湖多鸳鸯,故以名之”。或以两湖相连如鸳鸯而得名。湖中有烟雨楼,为一郡之胜。宋苏轼 《过秀州赠钱端公安道》 诗: “鸳鸯湖边月如水

  • 景星镇

    即今黑龙江省龙江县南景星镇。《清史稿·地理志》 龙江府: “官商路二: ……小五明马屯达景星镇。” 1915年于此设景星设治局。在黑龙江省龙江县南部。面积367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景星

  • 幕谷

    即漠谷。一作莫谷。在今陕西乾县北三里。《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朱泚围奉天,杜希全等入援,上 “命希全等从漠谷进”,为朱泚所败。五代梁开平二年 (908),“刘知俊及佑国节度使王重师大破

  • 鸣音吾汛

    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北百里鸣音乡。清代设鸣音吾汛。

  • 石门居

    即今江西金溪县西南石门乡。地当石门山北、清江水合汝水(今抚河)之口。有石门渡。明王守仁于此置石门驿。

  • 可木儿温都儿

    今河北围场县北虾蟆儿岭。《元史·特薛禅传》:太祖成吉思汗“申谕按陈曰:‘可木儿温都儿、答儿脑儿、迭蔑可儿等地,汝则居之’”。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南红山。蒙古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分赐按陈可木

  • 卢北郡

    西魏置,治所在曲水县(今甘肃文县西)。隋开皇初废。西魏置,治曲水县(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南岸)。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文县,四川省松潘、平武等县地。后废。

  • 里亭县

    即默亭县。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县南大湾乡瓦亭村。《魏书·地理志》 作里亭县。王仲荦《北周地理志》指出“里”为“默”之残字。

  • 叠翠山

    在今贵州福泉县东南三里。《方舆纪要》卷121平越府: 叠翠山 “群峰稠叠,青翠可挹,三江皆会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