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港
①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浏河镇。为娄江入海处。元时海运漕粮由此出海。延祐元年(1314)昆山州治曾徙于此,至正十七年(1357)复回原址。当时曾号为“六国码头”。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下西洋,亦由此出发。
②在今江苏南通市西南。《方舆纪要》卷23通州:“刘家港在州西南,通大江。明初俞通海由此进逼通州,败张士诚兵。”
即今江苏省太仓市东浏河镇。元海运漕粮由此出海。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下西洋,亦由此出发。嘉靖年间,因倭寇登岸侵掠,设重兵驻守。明末港口淤浅,海运遂衰。
①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浏河镇。为娄江入海处。元时海运漕粮由此出海。延祐元年(1314)昆山州治曾徙于此,至正十七年(1357)复回原址。当时曾号为“六国码头”。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下西洋,亦由此出发。
②在今江苏南通市西南。《方舆纪要》卷23通州:“刘家港在州西南,通大江。明初俞通海由此进逼通州,败张士诚兵。”
即今江苏省太仓市东浏河镇。元海运漕粮由此出海。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下西洋,亦由此出发。嘉靖年间,因倭寇登岸侵掠,设重兵驻守。明末港口淤浅,海运遂衰。
在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北境。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4: “嘉庆初,有 (锡伯部) 人图默特创议于察布察尔山口引 (伊犁河) 水自崖上凿渠,亦东西长二百余里,功费繁巨,部人嗟怨。图默特卒排众议,
即今台湾省宜兰县。清嘉庆十六年(1811)为噶玛兰厅治。光绪元年(1875)改为宜兰县治。
唐建。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唐元结有《殊亭记》。取其才殊、政殊、迹殊、为亭又殊,因名。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唐元结有《殊亭记》。
清置,属建昌镇。在今四川喜德县西南热水河北岸红莫镇。《清一统志·宁远府二》: 热水汛“在西昌西北热水旁,为大小凉山诸夷出入要路”。清雍正八年 (1730) 筑城,设都司分驻。
亦作江。 又名皂江。 即今四川都江堰市至彭山县一段岷江。 《汉书·地理志》 江原县: “水首受江,南至武阳入江。” 《水经·江水注》: 武阳县“有江入焉
北宋置,属安岳县。即今四川安岳县北四十里通贤镇。在四川省安岳县北部。面积150平方千米。人口8.4万。镇人民政府驻通贤,人口3200。取“通达圣贤”之意得名。1992年由国清镇、八里乡、人和乡、石鼓乡
在今贵州瓮安县西。《明史·方瑛传》:景泰五年(1454),“四川草塘苗黄龙、韦保作乱, 自称平天大公,剽播州西坪、黄滩”,即此。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东南。南宋绍兴时于此置巡检司。
①北宋置,属莆田县。在今福建莆田县东二十余里镇前。②北宋置,属渤海县。在今山东垦利县西。③在今广东徐闻县东北曲界镇。明、清置巡司于此。古镇名。唐置,在今浙江省海盐县东。元置海沙巡检司于此。明洪武十九年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后汉书·隗嚣传》:建武八年(32),“使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围西城……其大将王捷别在戎丘,登城呼汉军曰:‘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无二心!愿诸军亟罢,请自杀以明之。’遂自刎颈死”。
在今河南正阳县南。《方舆纪要》 卷50真阳县 “江城” 条下: “ 《志》 云: 县南八十里有临淮城,今为朱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