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华寺

南华寺

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南沙溪河 (曹溪) 东岸。《舆地纪胜》 卷90韶州: 南华寺 “太平兴国塔:梁天监元年,有天竺国僧智药自西土来,泛舶至汉土,寻流上至韶州曹溪水口,闻其香,掬尝其味,曰此水上流有胜地。寻之,遂开山立石,名宝林。乃云: 此去一百七十年,当有无上法宝在此演法。今六祖南华寺是也。唐万岁通天初,则天皇后锡赉宣诏。元和间,赐塔曰灵照之塔。柳宗元为记焉。开宝八年准敕赐额,乃六祖大鉴禅师道场,为岭外禅林之冠”。寺始建于南朝梁,唐仪凤间,禅宗六祖慧能主持曹溪,发展禅宗南派,有佛教 “祖庭” 之称,成为闻名于世的佛教圣地之一。北宋始名南华寺,沿用至今。寺依山而建,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层次,宏伟壮观。寺内有唐、宋、明等朝代著名文物古迹。


在广东省韶关市南20千米处。依山(大庾岭分脉)面水(北江支流曹溪),峰峦奇秀。是中国佛教著名寺庙之一,有“岭南第一禅寺”之称。初名宝林,创建于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唐仪凤二年(677年),禅宗六祖慧能主持曹溪,发展禅宗南派,故佛教徒有“祖庭”之称。唐代敕名“中兴寺”、“法泉寺”。宋初赐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寺庙建筑屡经兴废,现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整体为中轴线平面布局,前后七进,绿树婆娑,殿宇辉煌;尚保存唐代卓锡泉、明代灵照塔等古迹和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唐代六祖真身像、千佛袈裟及圣旨、北宋木雕罗汉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红卜苴

    在今四川攀枝花市东南红格乡。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红卜苴土百户。

  • 杭州湾

    亦名钱塘港。在今浙江省东北、钱塘江入海处。清光绪 《浙江沿海图说》: 王盘洋 “西图则以水道可通杭州,也名杭州湾”。历来为海防要地,明嘉靖间倭寇数度突入湾内,骚扰沿湾地区; 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

  • 那佐隘

    在今广西西林县东南那佐苗族乡。《清一统志·泗城府》:那佐隘“在西林县西南二百二十里,接富州界。高峰夹峙, 中有小径,设百总驻防”。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东南那佐。清时设上林营把总驻防。

  • 罝口

    即今陕西略阳县西北二十四里罝口。《宋史·吴曦传》: 开禧二年 (1206),“金遂陷大散关,曦退屯罝口……金遣吴端持诏书、金印至罝口,封曦蜀王,曦密受之”。即此。

  • 柏人县

    西汉置,属赵国。治所在今河北隆尧县西北。北魏属南赵郡,移治今隆尧县西南尧山乡。东魏改名柏仁县。《史记·张耳传》: 汉八年 (前199),“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

  • 沙河子站

    亦作二道卡伦。清光绪七年(1881)置,在今黑龙江省海林市东北牡丹江东岸江东屯村。光绪《吉林通志》卷17:“正北迤东距(宁古塔)城……二百二十里二道卡伦,即沙河子站。”

  • 牙里集

    即今河北魏县南四十八里牙里镇。明正德《大名府志》卷1:大名县有牙里集。

  • 竹林堡

    在今广东饶平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饶平县:竹林堡“在黄冈镇东北,福建诏安山贼由此出没。嘉靖十四年置堡于此”。

  • 安府

    明永乐五年(1407)属交趾布政司。治所在衙仪县(今越南中部义静省宜春)。辖境相当今越南义静省大部分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

  • 纸店镇

    即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四十里纸店镇。明设巡司于此。在河南省沈丘县东部。面积36.9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纸店,人口 3120。唐、宋时有造纸作坊和卖纸店铺,故名。1958年建公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