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卢龙县

卢龙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昌县置,属平州。治所即今河北卢龙县。大业初为北平郡治。隋末改为肥如县。唐武德二年(619)复名卢龙县,为平州治。元为永平路治。明为永平府治。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在河北省东北部。属秦皇岛市。面积961平方千米。人口41.7万。辖6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卢龙镇。西汉置肥如县,治今县北,属辽西郡。北魏析置新昌县,治今县,为北平郡治。隋开皇六年(586年)肥如县省入新昌县;十八年(598年)新昌县改名卢龙县。因县城西傍古漆水(今青龙河)得名。《卢龙县志》载: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北人谓黑水为卢龙。唐为平州治。北宋改卢龙县为卢城县,金复名卢龙县。蒙古为兴平府治。元先为平滦路治,后为永平路治,明、清为永平府治。1913年裁府,为卢龙县。1914年属直隶省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7年属晋察冀边区。1948年划归河北省唐山专区。1958年并入昌黎、迁安二县。1961年复置,属唐山专区(1968年改地区)。1983年划归秦皇岛市。地处燕山南麓低山丘陵区,有滦河、青龙河、西洋河等流经。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甘薯、玉米、高粱、小麦、稻等。为省商品粮、牛、猪生产基地县。以加工淀粉制品著名,有“粉乡”之誉。盛产苹果、核桃、葡萄。有水泥、化工、食品等工业。京哈、京秦铁路及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昌卢等公路经此。古迹有长城、石经幢。


猜你喜欢

  • 西肥水

    即今西淝河。源自今河南太康县东南之清水河,东南流经鹿邑县西、郸城县东名肥河,又东南流经安徽亳州市南,涡阳、利辛二县之西,至凤台县西南峡山口入淮。《明史·地理志》 亳州:“南有西肥水,即夏肥水也。”

  • 任田隘

    明嘉靖二年(1523)建,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北岱山下。

  • 玉沟泉

    在今山东泗水县西南。《方舆纪要》卷32泗水县:玉沟泉在“县西南十一里。西北流入泗水”。

  • 罗东舒祠

    在今安徽黄山市徽州区 (岩寺镇) 北呈坎村。为罗氏家族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棂星门前立大照墙,棂星门内左右各有碑亭。共三进: 第一进为仪门。第二进为大厅,享堂高悬“彝伦攸叙” 四字。第三进为寝殿,是

  • 百花障山

    在今广东梅州市东。《方舆纪要》卷103程乡县:百花障山在“县东十里。形势起伏,相连如城堞,高十余丈,与百花洲相映,为县东之保障”。

  • 八字堡

    在今四川苍溪县北八十里五龙镇(八字关)。《方舆纪要》卷68苍溪县:八字堡在“县北八十里。有巡司戍守”。

  • 姑墨州都督府

    亦作和墨 (默) 州都督府。唐龙朔元年 (661) 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怛没城 (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境阿姆河北岸铁尔梅兹)。8世纪中废。又作和墨州都督府。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年)置,治

  • 涧头集

    即今山东枣庄市南涧头集镇。旧属峄县。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2 《舆图志》: 峄县南有涧头集。

  • 萨库里站

    亦作沙克哩。俗名二道河子站。清吉林将军境内北路驿站之一。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南二十二里。光绪 《吉林通志》 卷 57: 萨库哩“在拉林多欢站东七十里,北二十二里至阿勒楚喀城”。

  • 彭蠡戍

    在今江西都昌县西北。《寰宇记》 卷111南康军都昌县: 彭蠡戍 “在县西北七十里,西临彭蠡湖,北连钓矶山。旧是戍,唐武德五年以江湖阔远,遂重置镇。景龙元年复为戍,以为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