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双城镇

双城镇

一名双河口。在今湖北红安县北倒水东岸。《方舆纪要》卷76黄安县:双城镇在“县北十三里。其相近者又有中和镇, 皆有巡司”。


(1)镇名。(1)在黑龙江省双城市中部。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28.5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双城,人口11.2万。旧名双城子。因清代建城时,城东有两座古城而名。清为双城厅、双城府治,1913年为双城县治。1946年设第一区,1949年改城关区。1956年改双城镇。1988年起为双城市治。产玉米、大豆、高粱等。有合成洗涤剂、服装等厂。京哈铁路、102国道经此。古迹有承旭门、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 (2)在福建省柘荣县中部偏北。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7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双城,人口1.1万。因有上、下两城,故名。1945年始为县治。1952年设城关镇,1956年改双城镇,1958年改公社,1981年复置双城镇。工副业较发达,剪刀、红酒、折席等素负盛名。福分(福鼎)公路经此。镇内有仙屿,山上有元建仙庙。镇北有东山,海拔 1479 米,为太姥山主脉。(3)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部。面积77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君家庄,人口1600。以境内古双城堡得名。1955年为双城乡。1958年改公社,1962年分为双城、南安二公社。1983年改乡,1986年合建双城镇。产小麦、玉米、甜菜、胡麻、大麻等。有造纸、粉丝、酿酒等厂。设集贸市场。武双公路终点。(2)集镇名。在河北省清河县城东部。属连庄镇。人口540。原名解家店,因解家兄弟大城、二城经营得名。后集市发展,改今名。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有面粉、制砖等厂。葛渡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大创忽儿河

    即今吉林、辽宁两省境之招苏台河。明《全辽志》:大创忽儿河“在(开原)城西北一百里。源出分水岭,西流入辽海”。

  • 陈音山

    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越绝书》卷8:“射卒陈音死,葬民西,故曰陈音山。”

  • 喝汗城

    一名斤城。 为东安国都。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北。《新唐书· 西域传》: 东安 “治喝汗城, 亦曰斤”。 唐显庆中置木鹿州于此。

  • 桃园洞

    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盘山挂月峰下。清道光 《蓟州志》 卷2: “桃园洞在将军石畔,深丈余。”

  • 新穿水

    即今四川新津县东之杨柳河。《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一年 (870),南诏攻成都,不能陷,遁还,“至双流,阻新穿水,造桥未成,狼狈失度,三日,桥成,乃得过,断桥而去”。即此。《明史·地理志》 新津县:

  • 消水

    一作逍水。即今四川仪陇、营山、渠县之消水河。《寰宇记》 卷139良山县: 消水 “北自县界南流,经县西一十里,又西南流入蓬山县界”。南流至渠州渠江县 (今渠县) 入渠江。

  • 安州

    ①北魏皇兴二年(468)置,治方城(今河北隆化县伊逊河东岸)。《水经·濡水注》:“索头水南流径广阳侨郡西,魏分右北平置,今安州治。”东魏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七十里。北周改名玄州。②

  • 穿山场

    在今浙江宁波市东七十六里柴桥镇穿山村。产海盐。《方舆纪要》 卷92定海县 “管界寨”条下: 有 “长山、穿山二盐课司”。清并长山入穿山。即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东南穿山。元、明、清置盐课司于此。

  • 客省庄

    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其地发现新石器时代及西周文化遗址。

  • 滚河

    亦作衮河。即今湖北枣阳市南白水河、滚河。《清一统志·襄阳府一》: 白水 “源出襄阳县东六十里大阜山,西南流名滚河,至襄阳县界,西流入白河”。旧称昆河,后讹称今名。唐白河支流。在湖北省中北部。源于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