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国名。亦作有吕或甫。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县西三十里。《国语·郑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宣王时改为甫。春秋时为楚所灭。

②春秋晋大夫吕甥之邑,在今山西霍州市西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吕、郤畏偪,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③春秋宋邑。即今江苏铜山县东南吕梁集。《左传》:襄公元年(前572),“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西汉置吕县。


(1)古国、古邑名。又作甫,亦称有吕。姜姓。周穆王时封吕侯于此。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括地志》:“故吕城在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史记·吕太后纪》“吕忿为吕城侯”《正义》引)。《国语·郑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或以为在新蔡县南。春秋时为楚所灭,为楚邑。《左传》成公七年(前584年):楚“子重请取于申、吕为赏田,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2)春秋宋邑。即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南废黄河北岸吕梁集。《左传》襄公元年(前572年):“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西汉置县。(3)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霍州市西南。


猜你喜欢

  • 屈茨国

    即龟兹国。都延城 (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水经·河水注》: “东川水出龟兹东北,赤沙积犁,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龟兹城,音屈茨,故延城矣。”

  • 逢山县

    隋开皇六年 (586) 改临朐县置,属齐州。治所即今山东临朐县。《元和志》 卷10临朐县: 逢山县“取县西逢山为名”。大业二年 (606) 复改临朐县。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改临朐县置,治今山

  • 洼 (窪) 乌场

    即今四川宁南县东南华弹镇。清设巡司于此。民国改设县佐。

  • 广陵郡

    ①东汉建武十八年(42)改广陵国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东汉末移治射阳县(今江苏宝应县东北射阳镇)。三国魏移治淮阴县(今江苏淮阴县西南甘罗城)。东晋时还治广陵县。隋开皇初废。唐天宝

  • 中卢侯国

    亦作中庐侯国。东汉改中庐县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南。三国魏复为中庐县。

  • 乐仙桥

    亦名乐乡镇。即今湖北钟祥市西北双河镇北乐乡关。明置乐仙桥巡司。

  • 永阳山

    在今安徽来安县北。唐置永阳县以此山为名。《寰宇记》卷128永阳县:“本汉全椒县地。唐景龙三年析置,取县北永阳山为名。”

  • 蛮州

    唐置,属黔州都督府。治所即今贵州开阳县。北宋后废。唐置,治今贵州省开阳县。辖境相当今贵州省鱼梁河与清水江汇流处。北宋后废。

  • 东石

    ①即今福建晋江市西南东石镇。清有把总驻此。②即今台湾省嘉义县西东石乡。清康熙年间,有吴姓及黄姓两家,由福建省晋江县东石渡海来台,为表示不忘故土,遂以东石为当地地名。

  • 宜章县

    北宋太平兴国初以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章县置,属郴州。治所即今湖南宜章县。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民国初属湖南衡阳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在湖南省东南部,毗邻广东省。属郴州市。面积 2086 平方千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