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含口

含口

又作唅口、㟏口。即含山之口。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南。自古有道由今闻喜县东经垣曲县王屋山渡河可达河南,称作唅口道或含山路。《水经·涑水注》:洮水源东出清野山,“其水东径大岭下,西流出谓之唅口”。又《资治通鉴》:唐大顺元年(890),宰相张濬、镇国节度使韩建领禁军及宣武军万人拒守晋州。李存孝克绛州,攻晋州遇天子禁兵,退五十里而军,“濬、建自含口遁去。存孝取晋、绛二州”。又《宋史·司马池传》:议者以官运盐道远,议“开㟏口道, 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咸以为便”。


又作唅口。在今山西省绛县西南。《资治通鉴》:唐天复元年(901年),朱温遣张存敬将兵三万出含山路以击王珂。胡三省注曰:“张濬之败也,出含口至河阳,渡河西归,即此路。”《水经注·涑水》:洮水出清野山,“其水东径大岭下,西流出谓之唅口”。


猜你喜欢

  • 惠远寺

    亦名泰凝寺。在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协德乡西北所龙村。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6: 惠远寺 “在炉城西北。雍正七年奉勅建,并赐名。其地一名噶达城,达赖喇嘛曾移居于此,至今由西藏派大堪布喇嘛往掌之。雍正九年御

  • 安乐关

    在今江西玉山县东。《清一统志·广信府》:安乐关“在玉山县东四十里。明嘉靖中,因矿徒出没,筑此守御。今仅此遗址”。明嘉靖中筑,在今江西省玉山县东。

  • 玉河

    ①又名御河。即今北京城内、外金水河。《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玉河源自玉泉山,流经大内,出都城东南,注大通河。”②即今新疆西南部和田河及其东西源。因产玉得名。《梁书·西北诸戎传·于阗》:“有水出玉,名

  • 七防关

    在今甘肃康县东北云台镇(白马关)东五里。明属阶州,设巡司于此。

  • 庸州

    ①隋开皇五年 (585) 置,治所在石城县(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二十五里县坝场)。辖境相当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大业二年(606) 废。②隋大业初改亭州置,治所在盐水县 (今湖北长阳土

  • 掩水

    在今湖南江永县南。《明一统志》 卷65永州府: 掩水 “源出大掩山下,有石掩穴口,故名。东流与沲水合,经三江口与潇水、舜源水合”。

  • 大通营

    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清一统志·西宁府二》:大通营“在大通县北一百二十里。本朝雍正二年置,城周六里,初设总兵驻防,兼辖白塔、永安二营,寻改副将,属西宁镇辖”。

  • 鸣鹤山

    在今浙江慈溪市东南二十八里鸣鹤镇。《舆地纪胜》 卷11庆元府: 鸣鹤山 “在慈溪县西北六十里,耆老相传: 昔有鹤栖于此,一旦飞鸣冲天而去”。

  • 飞井堡

    北宋置,属镇戎军乾兴砦。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北。后废。

  • 多罗山

    在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四里。《方舆纪要》卷122务川县:多罗山“其相接者有马鞍石岩,又西一里有山羊岩,皆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