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垫江县

垫江县

①战国秦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合川市。《后汉书·岑彭传》: 建武十一年 (35),伐公孙述,“ (岑) 彭到江州,以田戎食多,难卒拔,留冯骏守之,自引兵乘利直指垫江”。即此。东汉建安六年 (201) 属巴西郡。三国蜀汉建兴十五年 (237)复属巴郡。南朝宋改为宕渠县。

②南齐永明五年 (487) 改江州县置,为巴郡治。治所在今四川重庆市。北周武成二年 (560) 改为巴县。

③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为容州、容山郡治。治所即今四川垫江县。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四川:“《州志》 云: 前后距山,溪水夹绕,地势低夷,垫溺不常,是其义也。” 北周改为魏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 复为垫江县。大业初属宕渠郡。唐武德初属潾州,八年 (625) 属临州,寻属忠州。元至元中废,至正末明玉珍复置。清初属重庆府,雍正十二年(1734) 属忠州。民国初属四川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

④亦名西垫江县。南朝宋侨置,属宁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双流县境。梁废。


(1)古县名。(1)秦置,治今重庆合川市。属巴郡。南朝宋改为宕渠县。(2)南朝齐永明五年(487年)改江州县置,治今重庆市。为巴郡治。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改为巴县。(2)今县名。在重庆市北部。面积1518平方千米,与四川省接壤。人口89.6万。辖14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桂溪镇。境内因河流纵横,地势低夷,河流沉积叠置,取其“重叠”之意,故名垫江。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分临江县置垫江县,治今址,并为容山郡治。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名魏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复名垫江县。唐、北宋时期隶忠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属咸淳府。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省县入丰都县。元末,明玉珍大夏政权复置,仍属忠州,沿袭至清。1913年属川东道,1914年属东川道,1928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东行署区大竹专区(1952年改属四川省)。1953年并入涪陵专区(1968年改涪陵地区)。1995年属涪陵市。1997年由重庆直辖市直接管理。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中段。明月山斜贯西北,黄草山绵亘东南,精华山分布东北侧。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小麦、玉米、油菜籽、蚕茧、茶叶。特产“黄沙白柚”,闻名全国。名产棕竹杖、牛角烟具手工艺品闻名遐迩。矿产有天然气、盐卤、煤、铁、石灰石等。工业有天然气开采及脱硫、炭黑、制盐、缫丝、织绸、水泥等企业。渝汉、渝巫、垫丰等公路经此。名胜有宝顶山、白龙洞及烈士陵园。


猜你喜欢

  • 雩叚侯国

    西汉置,属琅邪郡。当在今山东东部。东汉省。

  • 诺罗河

    即今黑龙江省饶河县北之挠力河。为乌苏里江支流。清齐召南 《水道提纲》 卷25: 乌苏里江“又西北经诺罗噶山之东有诺罗河,自西南合数水,西北流六百余里来注之”。

  • 阿拉克池

    即今青海都兰县西南阿拉克湖。《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和硕特部西右翼中旗:“柴达木河出河源北托逊淖尔,西流至西拉珠尔格塔拉,阿拉克淖尔水东来入之。”

  • 下作革寨

    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清雍正元年(1723)置下作革寨土百户。

  • 西谷水

    ①即今四川青川县南之青川河。《水经·漾水注》:“白水又东南, 与西谷水相得。水出西溪,东流径白水城南,东南入白水。”②即今甘肃礼县东北峁水河。又名杨廉川水。《水经·漾水注》:“杨廉川水出西谷,众川泻流

  • 孟琏长官司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直属云南都司。治所即今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清代属永昌府,康熙四十八年 (1709) 改孟连宣抚司。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治今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 邵武府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邵武路置,属福建省。治所在邵武县(今福建邵武市)。辖境相当今福建邵武、光泽、泰宁、建宁等市县地。1913年废。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邵武路置,治所、辖境

  • 刘三公庄

    即今山东日照市北三庄镇。《方舆纪要》卷36日照县“夹仓镇”条下:“《志》云,县西七十里有刘三公庄。萧梁时刘勰所居。旧置巡司于此。”

  • 安乐砦

    北宋置,属黔江县。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北安乐坝。

  • 八分山

    在今湖北武昌县北。《舆地纪胜》卷66鄂州:八分山“在江夏东南四十里。高五十丈。有水南分流如八字。其旁有八分湖、八分院”。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中部,东临京广铁路。因“有水分流如八字”,故名。旁有八分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