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王镇

大王镇

①唐代北边七镇之一。即今北京市平谷县。《资治通鉴》:唐会昌元年(841),雄武军吏吴仲舒至京师,对宰相李德裕曰:“幽州粮食皆在妫州及北边七镇。”胡注:“檀州有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虏、石子七镇。”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于此置平谷县。

②清置,属鄠县。即今陕西户县东北大王镇。


(1)古镇名。(1)唐代北边七镇之一。即今北京市平谷区。唐会昌元年(841年),雄武军吏吴仲舒入京师谓宰相李德裕曰:幽州粮食皆在妫州及北边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虏、石子七镇,即此。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为平谷县。(2)即今河北省徐水县西大王店。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燕王德昭屯兵大王镇,即此。(2)今镇名。(1)在河北省安新县北部。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大王,人口2270。以近大王淀得名。1953年设乡,1958年并入新安公社。1961年析置大王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改镇。产小麦、玉米、棉花、高粱及芦苇。有服装、拔丝、制砖、粮食加工等厂。安容公路经此。(2)在山西省芮城县中西部。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新兴村,人口3350。因原驻地大王得名。1958年属卫星公社。1960年设大王公社,1961年驻地迁新兴村。1984年设大王乡,1996年改大王镇。2001年原古仁乡的五个村划归大王镇。地处中条山南麓坡地,濒临黄河,沟壑纵横。主产小麦、棉花、甘薯,并产苹果、枣、药材。有建材加工等厂。公路通芮城、平陆、永济、陕西等地。有吕洞宾曾修行的九峰山。(3)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东部。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府驻大王,人口1200。产稻、小麦、蔺草、大蒜、瓜果等。有草席、羊毛衫、印刷、轮窑等厂。合宁公路经此。镇东北濮家墩有商周文化遗址。(4)在山东省广饶县东南部。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8.3万。镇人民政府驻大王桥,人口3.9万。《大清一统志》载:“大王桥,唐建。寿光城西南,尚有碑存。”相传,此桥为阳河上桥中之冠,故名大王桥。明初李、唐、顾、朱等姓先后迁至桥两端沿河岸定居,村以桥名。1955年为广饶县第二区,1958年改为大王公社,1984年改名为大王镇。因镇人民政府原驻大王桥而得名。2001年西营乡并入。阳河、裙带河流经。淄河流经两界。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蔬菜、水果。是东营市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西营西瓜有名。产红富士苹果。有造纸、印刷、建材、机械、化工、石棉、橡胶、农副产品加工等厂。毛笔素负盛名。潍高公路横跨东西,河青公路纵贯南北。古迹有垄丘、西营遗址、马鸣寺碑、大王傅家遗址、东吕古墓。(5)在河南省灵宝市东北部、黄河南岸。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6.2万。镇人民政府驻干店,人口1180。因旧时临大道设店,饮水奇缺得名。镇因境内大王村得名。大王村,传春秋时有一大王死在此地,且建有大王庙,故名。1958年建红旗公社,1960年改大王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置镇。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等,特产苹果、大枣等。有化工、建材、轧花、农机修配等厂。陇海铁路、310国道经此。(6)在湖北省阳新县北部。面积83平方千米。人口4.7万。镇人民政府驻大王殿,人口3500。以庙得名。1949年属阳新县第一区。1952年为大王镇,1958年属金海公社,1961年属太子区。1975年置大王公社,1984年复置大王镇。主产稻、甘薯、小麦、棉花,盛产苎麻。有轻工机械、铸造、农机、水泥预制件、竹木器等厂。大黄公路经此。(7)在四川省南部县中部。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大王,人口 2440。以寺庙得名。1950年设大王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2年并入定水镇。1994年由定水镇析出置大王镇。主产稻、小麦、玉米、蚕茧等。盛产棉花。有轧花厂。唐巴公路经此。(8)在陕西省户县北部。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大王,人口 3700。镇以驻地名。明代已称大王镇。清、民国初因之,后撤镇。1950年置大王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镇。产小麦、玉米、棉花、稻、花生等。有电子、化工、造纸、机械、电子仪表、纺织、化肥、水泥、制药、建材、食品等厂。西宝公路南线、咸户公路在此交会。


猜你喜欢

  • 修文千户所

    明崇祯三年 (1630) 置,属敷勇卫。治所在龙场驿 (今贵州修文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改置修文县。明崇祯三年(1630年)置,治今贵州省修文县东北扎佐。属敷勇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 钞关

    在今江苏扬州市南。《清一统志·扬州府二》: 钞关 “在江都县南门外。为水陆要冲。有关差驻扎”。

  • 汉源坡

    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三十里汉阳镇石洞沟。《宋史·王全斌传》:乾德三年(965),蜀将“(王)昭远闻(史)延德兵趋来苏,至清强,即引兵退,陈于汉源坡”。即此。又作汉源驿。在今四川省剑阁县东。《续资治通鉴长

  • ①商代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诗经·大雅·皇矣》:“密人不恭,侵阮徂共。”即其国。为周文王所灭。②西周封国,后为卫邑。在今河南辉县市。《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索隐》

  • 伊曼

    亦作亦麻、伊瞒、尼满。满语意为山羊。在乌苏里江东岸伊曼河口南岸。明永乐八年(1410)置亦麻河卫,属奴儿干都司。清为三姓副都统辖地。咸丰十年(1860)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将其割

  • 占城

    ①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占城镇。《清一统志·徐州府二》:占城“在睢宁县西北七十里。亦元时所筑,俗名瞻王城”。②古国名。亦称占婆。在今越南中南部。汉至唐称林邑,唐至德以后改称环王。公元9世纪后期改称占城。1

  • 新兴街

    又名黄沙桥铺。即今江西修水县东南黄沙镇。清时设汛。

  • 白腊桥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方舆纪要》卷80衡州府衡阳县“分水冈”条下:“又府东有黄巢岭。崇祯十一年,临武、蓝山群贼攻衡阳, 自焦源河联舟蔽江,踞黄巢岭,官军击破之。又追败之于白腊桥。……白腊桥在府南三里。”

  • 东天目山

    天目山的东支。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北五十里。主峰大仙峰海拔1479米。《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天目山”条:东天目“高三千九百丈,有大仙、将军、宝珠等峰,洗眼、浮玉、白龙、炼丹等池,瀑布、玉剑等泉”。在浙

  • 杂罗县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 置,属汀州。治所即今福建龙岩市。天宝元年(742)改名龙岩县。古县名。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治今福建省龙岩市。属汀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龙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