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契丹

契丹

古东胡诸后裔的一支,初附宇文部,4世纪中叶宇文部败散,始分出,号契丹。居地在辽河上游潢河 (今西拉木伦河)、土河 (今老哈河) 流域。传说其始祖生八子,后裔衍为八部。北魏时,八部各入贡,交市于和龙 (今辽宁朝阳)、密云间。隋末唐初组成部落联盟,酋长姓大贺氏。贞观二年 (628),归附唐朝。二十二年,唐于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以其酋长为都督,赐姓李; 又置羁縻州十,以各部首领为刺史,隶于都督。唐高宗末年以后,时叛时服,并且依附突厥。开元中,大贺氏衰,旧八部瓦解,迭剌部首领涅里重建新八部联盟,推遥辇氏阻午为可汗,而自任夷离堇,掌握军政大权,唐朝授为松漠都督。后服属于回纥汗国。回纥汗国亡,复归顺唐朝。唐朝末年(907),涅里后裔耶律氏贵族阿保机取代遥辇氏任可汗。五代梁贞明二年 (916),耶律阿保机效中原制度建立契丹国,自称 “天皇帝”,城西楼为皇都 (后称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先后西征服奚、吐浑、党项、阻卜 (鞑靼) 等部,北征服室韦、于厥等部,东灭渤海国,南侵中原。契丹太宗会同元年 (938),得后晋所献燕云十六州之地。大同元年 (947),改国号为辽。北宋宣和七年 (1125) 为金所灭。契丹人多与汉人、蒙古人、女真人融合。另一部由耶律大石率领,西迁建立西辽 (1124—1211),后建都虎思斡耳朵 (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又称哈剌契丹。


猜你喜欢

  • 红寺山关

    一名红寺山口。在今甘肃山丹县北。《方舆纪要》卷63山丹卫:红寺山口在“卫北二十五里”。光绪《甘肃新通志》卷9:红寺山关“旧曰红寺山口,明嘉靖中新修石关一道,住歇塘哨夜不收”。

  • 朱友壎墓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二十四里正觉山麓。1979年清理发掘。据墓中出土的圹志记载,蜀僖王朱友壎系明献王朱椿世子朱悦燫的第三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第十一子朱椿于蜀,友壎为第三代蜀王。宣德七年(1432)因其

  • 林甸设治局

    1914年析安达县置,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治所即今黑龙江省林甸县。1917年改为林甸县。1914年置,治大林家甸(今黑龙江林甸县林甸镇)。1917年升县。

  • 那马县

    1912年改那马厅置,属广西南宁道。治所在今广西马山县西南周鹿镇。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1年和隆山县合并改置马山县。旧县名。1912年由那马厅改置,治那马(今广西马山县西南周鹿镇)。1915年将

  • 曲惹

    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西北二百六十里,如雪藏布(帕里河)北岸。“曲惹”藏语意为山水。原属西藏阿里扎锡岗举巴扎仓管辖。1958年被印度军队侵占。

  • 和义州

    唐宝应元年 (762) 置,为党项部落州,属秦州都督府。在今甘肃泾川及陕西陇县一带。唐末废。

  • 归德县

    ①西汉置,属北地郡。治所即今甘肃环县北一百里归德堡(一说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北)。东汉废。西魏大统元年(535)复置,为恒州治。隋大业元年(605)改名洛源县。②唐贞观五年(631)置,属羁縻诺州。治所在

  • 牛肚湾墟

    即今广东新会市西司前镇。明、清置巡司于此。

  • 景骨城

    金筑,故址在今甘肃临洮县境。《金史·地理志》 临洮府狄道县有景骨城。

  • 王亭镇

    在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宋史·夏国传上》:雍熙四年(987),“知夏州安守忠以三万众战于王亭镇,败绩,继迁追至城门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