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府
清康熙五年 (1666) 改乌撒府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雍正七年 (1729) 改为威宁州。
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乌撒土府置,治今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县草海镇。属贵州省。辖境相当今贵州省毕节市和威宁、黔西、织金、大方等县及四川省叙永县河西部分。雍正七年(1729年)降为州。
清康熙五年 (1666) 改乌撒府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雍正七年 (1729) 改为威宁州。
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乌撒土府置,治今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县草海镇。属贵州省。辖境相当今贵州省毕节市和威宁、黔西、织金、大方等县及四川省叙永县河西部分。雍正七年(1729年)降为州。
亦作吐浑。原为鲜卑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凌海市西北。西晋末(4世纪初),首领吐谷浑率所部西徙至甘肃、青海间。其孙叶延始以吐谷浑为国名。魏、周之际, 传至夸吕, 自号可汗, 都伏俟城(今青海共和县西北,青
在今云南南华县东南。明洪武中置土巡检司于此。
元置,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明废。古驿站名。元置,在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明时废。
北宋置,属邕州左江道。治所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古甑山上。元废。
在今江西会昌县北八十里。明置巡司于此。清乾隆三十年 (1765) 裁。古镇名。在今江西省会昌县北。明宣德年间置巡检司于此。
1946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兖济县改名,治大坞村(今山东滕州市西大坞镇)。因凫山为名。1956年撤销,并入滕县、邹县、济宁、微山四县。旧县名。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4年由湖东办事处与滕沛边办事处辖区置
在今甘肃兰州市东三十五里。《宋史·神宗纪三》:元丰四年(1081)“熙河经制李宪败夏人于西市新城,……又袭破于女遮谷,斩获甚众”。即此。
在今广东电白县北。《清一统志·高州府二》:三桥堡“在电白县(治今电城镇)西七十里三桥河北。明宏治十年置,有城,周三百六十丈”。
即今湖北黄石市。旧属大冶县。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大冶县东北有石灰窑市。1948年与黄石港、道士洑合设石黄镇。1950年改设黄石市。
在今河南开封县东小黄村。《水经·济水注》:济水“又东径小黄县之故城北,……县故阳武之东黄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