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宁远县

宁远县

①隋大业六年(610)置,为临振郡治。治所即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崖城镇。《新唐书·地理志》:宁远县“以宁远水名”。唐武德五年(622)为振州治。天宝元年(742)为延德郡治,乾元元年(758)复为振州治。北宋开宝五年(972)为崖州治。熙宁六年(1073)废。南宋绍兴六年(1136)复置,属琼州。十三年(1143)为吉阳军治。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崖州治。正统四年(1439)省入崖州。

②唐贞观三年(629)置,属羁縻丛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北境。广德后废。

③唐大历三年(768)置,属羁縻乾州。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后废。

④北宋乾德三年(965)改延喜县置,属道州。治所即今湖南宁远县。郭子章《郡县释名》湖广卷下:宁远县“取远人绥宁之义也”。元属道州路。明属道州。清属永州府。民国初属湖南衡阳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⑤北宋崇宁三年(1104)升宁远砦置,属巩州。治所即今甘肃武山县。明郭子章《郡县释名》陕西卷下:“县以砦名,宁辑远人之义也。”金仍降为砦。元至元中复为县,属巩昌路。明属巩昌府。1914年改名武山县。

⑥辽初置,属朔州。治所在今山西五寨县北三十二里大武州村。重熙中废。金复置宁远县,属武州。元至元四年(1267)废。

⑦元初置,属开元路。治所在今吉林汪清县境。《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七年(1290)二月戊寅,“开元路宁远等县饥民、站户逃徙,发钞二千锭赈之”。即此。后废。

⑧清光绪十四年(1888)置,属伊犁府。治所即今新疆伊宁市。1914年改为伊宁县。


(1)古县名。(1)隋大业六年(610年)置,治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崖城。历为临振郡、振州、吉阳军、崖州治。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省入朱崖军。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复置。明正统四年(1439年)省入崖州。(2)辽初改宁远寨置,治今山西省五寨县北大武州。属朔州。重熙中降为宁远镇。金复为县,为武州治。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省入州。(3)元置,治今吉林省汪清县境,确址待考。后废。(2)古旧县名。(1)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升宁远寨置,治今甘肃省武山县。属巩州。金复为寨。元又升为县,属巩昌路。明、清属巩昌府。1914年因与山西、奉天(今辽宁)、湖南、新疆四省宁远县重名,改名武山县。以县境有武城山得名。(2)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属伊犁府。1914年改名伊宁县。(3)旧县名。(1)1912年由宁远厅改置,治新堂(今内蒙古凉城县城关镇)。原属山西省,1913年划属绥远特别区。因与湖南、奉天(今辽宁)、甘肃、新疆四省宁远县重复,1914年更名凉城县。(2)1913年改宁远州置,治今辽宁省兴城市。1914年因与湖南等省宁远县重名,更名兴城县。(4)今县名。在湖南省南部,南依萌渚岭。属永州市。面积 2508 平方千米。人口73.9万。县人民政府驻舜陵镇。辖12镇、5乡(含4民族乡)、4林场。西汉置营道县,治今县城东;又置泠道县,治今县城东南。元朔五年(前124年)置舂陵县,治今柏家坪,均属零陵郡。隋并泠道、舂陵二县入营道县,属零陵郡。隋末萧铣置梁兴县,治今县城东南。唐武德中改唐兴县,迁治今县城。长寿初改武盛县,神龙初复名唐兴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延唐县,属道州或江华郡。五代楚改延昌县;唐同光中复为延唐县;晋天福七年(942年)改延喜县,属道州。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始名宁远县。《郡县释名》湖广卷下:宁远县取“远人绥宁之义也”。元属道州路。明、清属永州府道州。1914年属衡阳道,1922年直属省。1928—1931年,县境北部曾划归阳明县。1949年属永州专区,1950年属零陵专区。1952年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属衡阳专区,1962年属零陵专区。1968年属零陵地区,1995年改属永州市。地处南岭山地中部。河流属湘江水系,舂水、仁江、宁远河流经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甘薯为主,甘蔗、烟草、辣椒、荸荠、花生、苎麻次之。林产有松、杉、南竹、油茶、油桐、山苍子等。稀有树种有水杉、银杏、三针、五针、九针松和香杉。九疑山特产“湘妃竹”久负盛名。珍奇动物有猕猴、大鲵、大头龟。矿产有煤、铁、锡、钨、铅、锌、锑、锰、水晶石等。工业有五金、大理石、瓷器、羽绒、猪鬃、水泥、造纸、农机、酿酒、水电等。郴道公路横贯县境,有桂宁、永宁等干线公路。宁远河自县城以下,木帆船通潇水;涨水季节,机船通冷水滩。名胜古迹有文庙、舜庙、玉琯岩、“云龙”牌楼、荡寇将军垒、舂陵侯城遗址、舂陵侯墓等。


猜你喜欢

  • 晦发 (發) 川

    即今吉林松花江支流辉发河。《金史·纥石烈胡剌传》: “纥石烈胡剌,晦发川唵敦河人。”

  • 灰山堡

    清置,属宁远州(光绪末属锦西厅)。在今辽宁葫芦岛市西。《清一统志·锦州府二》“兴水县堡”条下:“灰山堡在(宁远)州东北二十里。”

  • 罗州县

    南朝宋元嘉初置,属高凉郡。治所在今广东化州市北陵、罗二江水口。《寰宇记》 卷167吴川县: 罗州 “以江为名”。南朝梁废。古县名。南朝宋元嘉初置,治今广东省高州市西南。属高凉郡。南朝梁废。

  • 剑具县

    唐贞观五年 (631) 置,属羁縻麟州。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东境。后废。

  • 帝丘

    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二十里。春秋时为卫邑。《春秋》: 僖公三十一年 (前627),“卫迁于帝丘”。即此。《左传》: 昭公十七年 (前525),辛慎曰,“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太平御览》 卷82引

  • 补陀落迦山

    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东北莲花洋中之普陀山。《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定海县:补陀落迦山“为海岸孤绝处,梵名补陀落迦,华言小白花也。一名梅岑山,相传以梅福名。往时日本、高丽、新罗诸国皆由此取道,以候风信。

  • 驼基岛

    即鼍矶岛。今山东长岛县北砣矶岛。《宋会要辑稿》 第186册兵29载: 北宋政和八年 (1118)五月二日臣僚言: 熙宁中,巡检每季 “下北海驼基岛驻扎”。即此。

  • 大瑚布图河

    即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南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交界之瑚布图河。《清史稿·地理志》 东宁厅:大绥芬河“径城北,南大瑚布图河,北缘俄东海滨省界,合小瑚布图河来会入之”。

  • 南浦县

    三国蜀汉建兴八年 (230) 改羊渠县置,属巴东郡。治所即今四川万县市。《寰宇记》 卷149万州南浦县: “以浦为名。” 西魏改为鱼泉县,为安乡郡治。北周改为安乡县,后改为万川县。隋开皇十八年 (59

  • 兴福寺

    ①又名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市北,虞山东北麓破龙涧。《舆地纪胜》卷5平江府:兴福寺“在常熟之破山。齐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唐常建作《破山寺后禅院》诗,宋米芾手书,清言如泗勒石。称三绝碑。②在唐长安城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