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定襄县

定襄县

①西汉置,属定襄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二十家子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 (215)移治今山西定襄县东南三里待阳村,属新兴郡。北魏永安中移治今定襄县,为永安郡治。北齐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忻州。北宋熙宁五年 (1072)废,元祐元年 (1086) 复置。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

②东晋元帝侨置,属新兴侨郡。治所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东北。隋大业初废。

③唐贞观十四年 (640) 置,属云州。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永淳元年 (682) 废。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黄合少乡城墙村古城。一说治今呼和浩特市东南美岱二十家子古城。属定襄郡。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年)改属云中郡。东汉末废。(2)唐贞观十四年(640年)置,治今山西省大同市。为云州治。永淳元年(682年)废。(2)今县名。在山西省中部。属忻州市。面积865平方千米。人口20.8万。辖3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晋昌镇。西汉置阳曲县。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阳曲县移治今太原界,在阳曲县故城改置定襄县,属新兴郡。三国、两晋因之。北魏永安中改属永安郡。北齐废,移平寇县于此。隋开皇十年(590年)将移平寇县于崞城(今原平市西北)。唐武德四年(621年)分秀容县复置定襄县,属忻州。五代仍之。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秀容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仍属忻州。金、元、明、清因之。1914年属雁门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初属太原市,后属忻县专区。1958年与忻县并为忻定县,属晋北专区。1961年恢复原制,仍属忻县专区。1983年属忻州地区。2000年属忻州市。地处忻定盆地东部。滹沱河、牧马河、云中河、同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高粱、玉米、谷子、豆类为主。矿产有铁、铝土、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蛇纹石等。工业有采矿、冶金、机械、建材、纺织、陶瓷、食品、酿造等。忻蒋铁路支线和忻阜、忻宏、定尧公路经过县境。名胜古迹有白佛堂、西河头地道、阎锡山故居、西社新石器时代遗址等。


猜你喜欢

  • 北路右翼左末旗

    即蒙古土谢图汗部右翼左末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色楞格省那腊苏台敖若斯东。

  • 可木卫

    又作可木河卫。明永乐十年(1412)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北科木地方。后废。明永乐十年(1412年)置,治今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北科木附近。属奴儿干都司。后废。

  • 顺宁县

    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置,为顺宁府治。治所即今云南凤庆县。民国初属云南腾越道。1929年直属云南省。1954年改凤庆县。古旧县名。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置,治今云南省凤庆县。为顺宁府治。

  • 永泉铺

    即今湖北南漳县东南十四里涌泉镇。清有外委驻防。

  • 永明寺

    北魏宣武帝元恪创建,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洛阳伽蓝记》卷4:永明寺“在大觉寺东。明佛法经像盛于洛阳,异国沙门咸来辐辏,负锡持经,适兹乐土。世宗故立此寺以憩之。房庑连亘一千余间”。北魏宣武帝在

  • 马迹岭

    在今江西萍乡市南,接莲花县界。《明一统志》卷57袁州府:马迹岭“在萍乡县南七十里。平夷修远。晋甘卓经此,石上有马迹”。

  • 龙门郡

    ①西魏置,属南汾州。治所在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东南)。北周属绛州。隋开皇初废。②隋义宁二年(618)改平武郡置,治所在江油县(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南坝镇旧州)。辖境相当今四川平武县及青川、江油二县市部分地

  • 平山站

    元置,即今广东惠东县。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平山驿。

  • 北瀚镇

    即今河北任丘市东南二十二里北汉乡。清乾隆《任邱县志》卷2:东南同梨社有北瀚村。

  • 菱托铺

    在今湖南黔阳县东。《舆地纪胜》 卷71沅州: 菱托铺 “在黔阳郡”。《方舆纪要》 卷81黔阳县:“菱托铺在县 (治今黔城镇) 东百六十里。《志》 云,自安江至菱托铺,皆溪洞瑶贼出没要道。宋置寨铺,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