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门
即唐高骈所筑成都罗城之万里桥门。南宋陆游《夜登小南门城上》,即此门。在《江上散步寻梅诗》中有“明朝更出小南门”, 自注曰:“万里桥门,一名小南门。”
即唐高骈所筑成都罗城之万里桥门。南宋陆游《夜登小南门城上》,即此门。在《江上散步寻梅诗》中有“明朝更出小南门”, 自注曰:“万里桥门,一名小南门。”
明洪武九年(1376)改兴国府置,属武昌府。治所即今湖北阳新县。辖境约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通山、阳新等市县地。1912年改为兴国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兴国府置,治今湖北省阳新县。属武昌府。辖境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70兴文县: 晏峰在 “县 (今兴文镇) 西南五里。峰峦峭拔。唐以名州”。
即奉上州之讹。治所在今四川汉源或石棉、甘洛县境。
①在今安徽肥西县东北十里桃花城。《舆地纪胜》 卷45庐州: 桃花城 “在合肥县南四十里”。②在今湖北红安县东桃花乡。《清一统志 ·黄州府二》: 桃花镇 “在黄安县东三十里。宋、元时为孔道,旧有烟墩,每
①在今陕西延川县东南黄河西岸。《清一统志 ·延安府二》 “永临关” 条下: 清水关 “在 (延川) 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清水口,皆东临黄河,路通山西隰州永和县”。②在今云南保山市西北。明置巡司于此。清废。
亦作芦石山。在今江苏灌云县东北境。《寰宇记》卷22海州朐山县:“卢石山在县东南六十里。……石色黑,因以为名。”相传韩信为楚王,镇于三卢。《清一统志》引宋张耒云:“三卢者,卢石山、伊卢山、句卢山也。”
唐天宝九年 (750) 置,属通川郡。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西北。一说在今达川市北。《寰宇记》卷137石鼓县: 废阆英县 “以县南五里阆英山为名”。乾元元年 (758) 属通州。北宋乾德五年 (967)废
北宋熙宁二年 (1069) 改洋水砦置,属彭水县。在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龙洋乡(洋水桥)。古镇名。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改洋水寨置,在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
①在赤土国西南。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之巴鲁斯。《新唐书·南蛮列传·环王》:“赤土西南入海,得婆罗。总章二年,其王旃达钵遣使者与环王使者偕朝。”②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之文莱。《明史·外国列传》:
指今广西中部红水河。《舆地纪胜》卷105象州:大江水“在来宾县西五十步,沿流至武仙县,下通广州入海。其江有三源:一都泥大江通牂牁勋训州,一通宾州上林县,一通述州”。《方舆纪要》卷109武宣县:大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