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山南东道

山南东道

①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置,为十五道之一。治所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今四川长寿、垫江、万县和陕西紫阳、石泉、宁陕等县以东,河南泌阳、桐柏和湖北随州、京山、沔阳和洪湖以西,秦岭、伏牛山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乾元元年(758)废。但作为地区名直至五代。

②唐方镇名。至德二载(757)升襄阳防御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治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领襄、邓、隋、唐、安、均、房、金、商九州。宝应元年(762)金、商两州隶京畿。贞元元年(785)邓州隶东都畿。三年(787)增领复州,十年(794)安州隶奉义军节度。元和十年(815)置唐、隋、邓三州节度使。十二年(817)唐、隋、邓三州还隶山南东道。会昌四年(844)废, 同年复置。文德元年(888)号忠义军节度使。天祐三年(906)复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北宋初废。


(1)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东部置,为全国十五道之一。采访处置使治襄州(治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秦岭、华山以南,汶水河、子午河、大巴山和重庆市万州区、垫江、梁平县一线以东,河南省伏牛山、桐柏低山丘陵以西,自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至湖北省洪湖市长江以北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废。(2)唐方镇名。至德二载(757年)升襄阳防御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领襄、邓、隋、唐、安、均、房、金、商九州。宝应元年(762年)金、商两州隶京畿。贞元元年(785年)邓州隶东都畿。三年增领复州,十年安州隶奉义军节度。元和十年(815年)置唐、隋、邓三州节度使。十二年唐、隋、邓三州还隶山南东道。会昌四年(844年)废,同年复置。文德元年(888年)号忠义军节度使。天祐三年(906年)复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北宋初废。


猜你喜欢

  • 永清墟

    即今广东龙门县西南九十里永汉镇。清移庙子角巡司于此。

  • 延庆县

    ①唐天宝元年(742)改白马县置,属安化郡(后改顺化郡)。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县东北四十里。乾元初属庆州。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废。②1913年置,属直隶省口北道。治所即今北京市延庆县。1914年属京兆

  • 路孔河镇

    即今四川荣昌县东北路孔镇。清光绪《荣昌县志》 卷2: 路孔河 “距城三十里。出场口交大足界”。

  • 北流溪

    在今四川遂宁市西。《寰宇记》卷87小溪县:“北流溪,今名流溪。”《清一统志·潼川府一》:北流溪“在遂宁县西。……今名倒流溪”。

  • 慈宁宫

    在今北京故宫隆宗门西。明建。清顺治十年 (1653) 重修。清为皇太后居住之地。

  • 白市驿

    即今四川重庆市西南白市驿镇。《方舆纪要》卷69重庆府巴县:白市铺马驿“在府西七十里”。《明史·胡平表传》:崇祯元年(1628),总督张鹤鸣言:平表与奢崇明叛军“连战白市驿”即此。清雍正七年(1729)

  • 泗水亭

    秦置,属沛县。在今江苏沛县东。汉高祖刘邦曾为泗水亭长。《史记· 高祖本纪》 正义引《括地志》: “泗水亭在徐州沛县东一百步,有高祖庙也。”在今江苏省沛县东。汉高祖刘邦曾为泗水亭长。

  • 蓝口镇

    即今广东东源县东北蓝口镇。明置巡司于此。《清一统志·惠州府》: “其地为龙川往来孔道,古为石砦,临河险峻。”在广东省东源县东部。面积196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蓝口圩,人口5340。因濒临蓝

  • 牧马川

    亦作沐马川。指今四川双流县东南之府河。《寰宇记》 卷85陵州籍县: 沐马川 “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主于此置籍田,牧马于此江中,俗因名沐马川。今割属广都县”。《明史· 地理志》双流县: “东南有牧马

  • 大忠祠

    明成化中建,在今广东新会市南厓山。祀文天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