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州

广州

①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交州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不久废。永安七年(264)复置,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两省区除广东廉江以西、海南岛、广西桂江中上游、容县、北流以南、宜州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南朝后渐缩小。隋开皇十二年(592)移治曲江县(今广东韶关市南十里武水西岸),开皇末移治南海县(今广州市)。仁寿元年(601)改为番州,大业三年(607)又改为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广州,后为岭南道治所,天宝元年(742)改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广州,乾宁二年(895)改为清海军。五代为南汉国都,改为兴王府。北宋开宝四年(971)复为广州,治南海、番禺二县(今广州市)。端拱后为广南东路治。南宋祥兴元年(1278)升为翔龙府,同年(至元十五年)元改为广州路。

②北魏永安元年(528)置,治所在鲁阳郡山北县(今河南鲁山县)。辖境相当今河南鲁山、宝丰、叶、郏、襄城、舞阳等县及平顶山市地。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属西魏,而东魏另置南广州于襄城郡(今河南襄城县)。北周建德六年(577)改为汝州。隋仁寿末改为鲁州。

③辽开泰七年(1018)置,治所在昌义县(今辽宁沈阳市西南六十里大高华堡)。辖境相当今辽宁沈阳、新民、辽中等市县相连地带。金皇统三年(1143)废。


(1)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置。旋废。永安七年(264年)复置,治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除广东廉江县以西,广西桂江中上游,容县、北流市以南,宜州市以西北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南朝以后辖境渐小。隋大业初改南海郡。唐武德时复为广州,治南海县(今广州市)。五代南汉升为兴元府,并建都于此。宋复为广州,治南海、番禺二县(今广州市)。元升为路,明改府。唐、宋至清历为岭南道、广南东路、广东省治。辖境东至今龙门、增城、东莞、深圳,北至清远,西至新会、台山,南至海。1911年废。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起义军攻克此地。唐以后置市舶司和海关于此,为外商海舶凑集之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遭英军侵略,府城人民组织平英团,奋起武装反抗。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运动,曾多次起义于此。(2)北魏太和中置,后废。永安中复置,治鲁阳县(今河南鲁山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鲁山县等地。东魏武定中移治襄城县(今属河南)。隋仁寿以后废。(3)辽开泰七年(1018年)置,治昌义县(今辽宁沈阳市西南大高华堡)。辖境相当今辽宁省西南部。金皇统三年(1143年)废。


猜你喜欢

  • 麻嘉国

    亦作默伽国、天方国、天堂。即今沙特阿拉伯之麦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出生地。南宋赵汝适 《诸蕃志》 卷上: “麻嘉国,自麻啰拔国西去,陆行八十余程方到,乃佛麻霞勿所生之处,佛居用五色玉甃成,每岁遇

  • 赤谷县

    北魏孝昌中置,属建平郡。治所在今山西孝义市境。北齐废。

  • 渔阳郡

    ①战国燕置。《史记·匈奴传》: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秦汉治渔阳县 (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三十里)。辖境相当今河北滦河上游以南,蓟运河以西,天津市海河

  • 威定县

    ①东晋置,属郁林郡。治所当在今广西东北部柳江及红水河中游 一带。南朝宋属桂林郡。南齐以后废。②隋大业五年 (609) 置,属西海郡。治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北青海湖西岸一带。隋末废。古县名。隋大业五年(6

  • 章卢山

    亦作车灵山。在今四川宝兴县南灵关镇处。《旧唐书·地理志》 卢山县: “卢山 (关) 在县西北六十里章卢山下,有山硖,口开三丈,长二百步,俗呼卢关。关外即生僚也。”

  • 兰封县

    清宣统元年(1909)改兰仪县置,属开封府。治所即今河南兰考县。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54年与考城县合并为兰考县。古旧县名。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兰仪县置,治今河南省兰考县

  • 兰城守捉

    一名兰城镇。即尼壤城。唐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民丰县北沙碛中。唐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东北。属安西都护府。《新唐书·地理志》:安西又一路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五百里于阗东兰城

  • 四海寨

    在今福建大田县北双髻山上。《清一统志·永春州》:四海寨“在大田县后双髻山。平广可容数百人,四围壁立,一径旋绕而上”。

  • 法库厅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 置,属奉天府。治所在法库门 (今辽宁法库县)。三十三年 (1907)升为直隶厅。1913年改为法库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法库门置,治今辽宁省法库县。为直隶厅,

  • 管溪

    在今浙江缙云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94缙云县: 管溪 “在县东五十里。源出括仓山,经管溪官山下,又西流入于好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