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次县
即揟次县。在今甘肃古浪县西北。《晋书·地理志》 作 “揖次”。王仲荦 《北周地理志》 卷2谓 “揟次” 与 “揖次” 形似而讹。
古县名。西晋时改揟次县置,治今甘肃省武威市东南。属昌松郡。北周时废入昌松县。
即揟次县。在今甘肃古浪县西北。《晋书·地理志》 作 “揖次”。王仲荦 《北周地理志》 卷2谓 “揟次” 与 “揖次” 形似而讹。
古县名。西晋时改揟次县置,治今甘肃省武威市东南。属昌松郡。北周时废入昌松县。
在今湖北竹山县西。《明史·地理志》 竹山县:“又有上庸山,上庸水所出,南合孔阳水,下流入汉。”清乾隆《竹山县志》卷4:上庸水在“县西四十里。源出上庸山,因以此名县。其水南流与孔阳水合,入汉江”。
在今江西庐山牧马场西约二里。《寰宇记》卷111江州德化县: 铁船峰 “峰顶有石船,色黑,故曰铁船”。《舆地纪胜》 卷25南康军: “许旌阳传云,旌阳与吴猛乘铁船自金陵还豫章,二龙挟船而行,戒舟人曰,瞑
即今广东广宁县西北古水河,为绥江支流。《舆地纪胜》 卷96肇庆府: 顾水 “在四会县北一百五十里。源出清远县,流至顾水口入于江。水之上流有美材巨木,商人从水口作巨伐而下,货于南海”。《清一统志·肇庆府
即今上海市崇明县西北庙镇。相传旧有貊貔庙,故名。清雍正 《崇明县志》 卷2: “周神庙镇,城西三十里。旧名貊貔庙镇,今改正。” 民国 《崇明县志》 卷2: “邑称四镇为最繁盛。北曰普济桥镇,距城二里。
又名华阳山。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北。《山海经·中山经》:“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古山名。又称华阳山。在今陕西省洛南县东北。相传山南面多金、玉,北面多青雄黄(见《山海经·中次六经》)。
①西汉置,属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辽中县东北茨榆坨镇偏堡子。东汉属玄菟郡。西晋废。②北魏孝昌二年(526)于故轑阳县置,属乐平郡。治所即今山西左权县。《北齐书·文宣纪》:天保十年(559),“帝如辽阳甘
南宋末建,在今四川大竹县东北八十里。《方舆纪要》 卷68大竹县: 荣城 “在县东仙门里。四围险峻,高阜宽平。宋末保此以禦蒙古”。
在今广西邕宁县东北七塘乡。《宋史·苏缄传》:熙宁中,交阯入寇,围邕州,张守节救援,“守节皇恐,遽移屯大夹岭, 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明置大夹铺。
一名马鞍山。在今江苏东海县南。《寰宇记》卷22海州朐山县:“句卢山一名马鞍山,山在县西南一百二里……形勾曲,状似马鞍。”
南朝梁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老司城。五代废。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湖南省永顺县东南。属沅陵郡。唐为溪州治。五代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