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朝阳县

朝阳县

①西汉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七十二里码头乡。《汉书·地理志》: “应劭曰,在朝水之阳。” 故名。东汉改东朝阳县。南朝宋复为朝阳县,北齐省。

②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南刁河南岸。《汉书·地理志》 南阳郡朝阳县注引应劭曰: “在朝水之阳。” 故名。西晋属义阳郡,后改属新野郡。南朝宋大明元年 (457) 废。

③隋开皇六年 (586) 于故菅县置,属齐州。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北临济村。十六年 (596) 改为临济县,仍分置朝阳县,治所在今章丘市境。大业初废入临济县。

④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 以三座塔厅改置,属直隶省承德府。治所在三座塔 (今辽宁朝阳市)。光绪三十年 (1904) 升为府。1913年复降为县,属热河特别区。1928年属热河省。1955年划入辽宁省。1958年划县城区置朝阳市,1964年裁入朝阳县。1979年仍以城区设朝阳市。


(1)古县名。(1)西汉改朝阳侯国置,治今山东省邹平县西北,属济南郡。东汉因南阳郡有朝阳县,故改名东朝阳县。南朝宋复名朝阳县,仍属济南郡。北齐省。(2)西汉置,治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南。“在朝水之阳”(《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故名。属南阳郡。西晋属义阳国。南朝宋初属顺阳郡,大明八年(464年)废。(3)隋开皇六年(586年)改故菅县置,治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临济村。属齐州。开皇十六年改名临济县。(2)今县名。在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上游。属朝阳市。面积4215.8平方千米。人口61.7万。辖9镇、21乡。县人民政府驻双塔区朝阳大街。西汉置柳城县,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今县西南十二台营子,属辽西郡。东汉柳城县废。十六国前燕复置柳城县;又置龙城县(即今县),为昌黎郡治,曾迁都于此。北燕建都于此。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于龙城县置营州,八年废柳城县入龙城县。北齐废昌黎郡。隋开皇初改龙城县为龙山县,十八年(598年)改为柳城县;大业初改营州为柳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柳城郡为营州,属河北道;后地入奚。辽太祖平奚,置霸城县(即今县),为霸州治;重熙十年(1041年)改霸城县为兴中县,升霸州为兴中府。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降兴中府为兴中州,属大宁路。明初废兴中州。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营州前后屯卫、营州右屯卫,后废;后为诺音卫牧地。清初属土默特右旗。乾隆三年(1738年)为塔子沟东境,属承德府。三十九年析塔子沟东境置三座塔厅。四十三年撤销三座塔厅设朝阳县,仍属承德府。因县城东临凤凰山,故取《诗经》大雅篇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朝阳”命县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县为府。1913年复设朝阳县。1940年改置土默特右旗。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设立朝阳县人民政府。1948年分为朝南、朝北两县,属热河省,后合并。1955年属辽宁省,1958年析城区部分置朝阳市(地级),县属市辖。1964年属朝阳专区,1970年属朝阳地区。1984年属朝阳市。属辽西低山丘陵区。河流有大凌河、小凌河、老虎山河。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农产玉米、高粱、大豆、棉花等。矿产有锰、铁、金、铜、石棉、煤、陶土等。有冶金、化工、机械、建材、服装等工业。锦承铁路和101国道,鞍羊、朝青、葫六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辽棱观塔、汉柳城,辽建州古城遗址等。


猜你喜欢

  • 佛图关

    又作浮图关、浮屠关。即今四川重庆市西佛图关。《清一统志·重庆府二》:佛图关“在巴县西七里,即李严欲凿通汶、涪二江处,为重庆要津。上有石佛像,故名”。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史·张献忠传》:崇祯十七年(1

  • 清流关

    南唐置,在今安徽滁州市西二十五里关山中段山口处。《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帝下诏亲征淮南,“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明史·地理志》 滁州: “西南有清流山,清流关在其南,清流水出

  • 清漳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洺州。治所在今河北广平县东北清漳。《元和志》 卷15清漳县: “南滨漳水,因以为名。” 唐会昌三年 (843)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河北省肥乡县东

  • 阳明洞

    ①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会稽山中。《明史·王守仁传》:守仁“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即此。王守仁因号阳明先生。②在今广西隆安县西北三十里和济村。《清一统志·南宁府一》:阳明洞在“大江崖上,可容数百人。明

  • 圣山

    ①在今江西信丰县东南。《清一统志·赣州府一》:圣山“在信丰县东南一百里。高插云表”。②在今广西融安县西。《方舆纪要》卷109融县:圣山“在县北四十里长安镇。高七八里。上有圣祠,因名”。《清一统志·柳州

  • 湛水

    ①源出今河南宝丰县东南,经平顶山市、叶县,至襄城县界入北汝河。《周礼·职方氏》: 荆州“其浸颍、湛”。《左传》: 襄公十六年 (前557),“楚公子格及晋师战于湛坂”。杜注: “襄城昆阳县北有湛水,东

  • 尼雅穆尼雅库河

    即今吉林安图县西南松花江上源五道白河。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7:尼雅穆尼雅库河在“(吉林)城东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源出长白山,东北流,复折而西入安巴图拉库河。其上流曰舒敏博勒多”。《清一统志·吉林一

  • 娄水

    即今湖南慈利县西北溇水。《水经·澧水注》: 娄水 “源出巴东界,东径天门郡娄中县北,又东径零阳县注于澧水”。

  • 黑水堡

    ①唐置,属尚安县。在今四川南坪县西北一百十里黑河乡 (头道城)。长安二年 (702) 尚安县移治于此。《新唐书·代宗纪》: 贞元八年 (792),“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及吐蕃战于黑水堡,败之”。即此。②

  • 武城

    ①战国赵地,在今河北磁县西南。《史记·赵世家》: 幽缪王迁二年 (前234),“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②在今山西介休市东。《清一统志·汾州府一》:武城 “在介休县东四十五里。秦遣武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