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江阳县

江阳县

①西汉置,属犍为郡。治所即今四川泸州市。以县在大江(长江)之阳,故名。东汉为枝江都尉治。建安十八年(213)为江阳郡治。《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建安末,诸葛亮至江州(今重庆市),“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即此。东晋安帝时为獠族所据,废。南朝梁大同中复置,为东江阳郡(江阳郡)和泸州治。隋开皇三年(583)废郡,仍为泸州治。大业元年(605)改为泸川县。《水经·江水注》:“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洛会。”为长江上流,蜀南军政重镇。

②东晋永和中侨置于武阳县,为西江阳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北。北周属隆山郡。隋开皇初废入隆山县。

③西魏改江州县置,为七门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江津市东北顺江镇。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江津县。

④隋大业初改邗江县置,为江都郡治。治所即今江苏扬州市。《寰宇记》卷123广陵县:“斯地处江之正北,故曰江阳。”后废。唐贞观十八年(644)析江都县复置,属扬州。五代南唐改名广陵县。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四川省泸州市。属犍为郡。东汉为江阳郡治。东晋安帝时废。南朝梁复置。隋大业初改为泸川县。(2)东晋置,治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为江阳郡治。南朝梁为江州治。隋开皇初废。(3)西魏改江州县置,治今重庆市江津市东江口。为七门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江津县。(4)隋大业初改邗江县置,治今江苏省扬州市。为江都郡治。后废。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复置,与江都县同为扬州治。五代南唐改名广陵县。(2)旧县名。即“江口县(1)”。


猜你喜欢

  • 广陵城

    ①即今河南息县。南北朝时为双方争夺要地。北魏于此置东豫州。《魏书·地形志》:东豫州“太和十九年(495)置, 治广陵城”。孝昌三年(527)属梁,相继置西豫州、淮州于此。《周书·宣帝纪》:“梁士彦拔广

  • 太行关

    即今山西晋城市南四十五里太行山上天井关。《晋地道记》:高都县有太行关。北宋靖康元年(1126)改名雄定关。元末又名平阳关。即“天井关”。

  • 黄崎

    在今福建惠安县东。明洪武二十年 (1387)置黄崎巡司于此。清初废,有把总驻此。

  • 养息牧河

    在今辽宁彰武县东、新民县东北。为辽河支流。《清一统志·锦州府一》: 养息牧河 “在广宁县东北。 亦作杨��木河。 源出边外察罕和硕冈, 流二百十里,由彰武台边门西入境,东南

  • 永安军

    ①五代方镇名。后晋置,治所在府州府谷县(今陕西府谷县)。后汉废。后周复置,北宋崇宁元年(1102)改为靖康军。②北宋乾德四年(966)改灌州置,属西川路。治所在灌口镇(今四川都江堰市)。辖境相当今四川

  • 邛僰山

    亦作邛来山、邛崃山。即今四川荥经县与汉源县交界之大相岭山。《续汉书·郡国志》 严道县:“有邛僰、九折坂者。”《方舆纪要》卷72荣经县:邛崃山“一名邛筰山,亦曰邛僰山”。

  • 析泉水

    即折泉水。在今山东五莲县西。《水经·潍水注》: 析泉水 “出析泉县北松山,东南流径析泉县东,又东南径仲固山,东北流入于潍”。

  • 埠子集

    即今江苏宿迁市南埠子乡。路通安徽泗县。清同治 《宿迁县志》 卷13: 埠子集 “在治西南三十五里”。

  • 柏岭镇

    亦名北岭镇。唐开元二十四年 (736) 置,属恭州。在今四川红原县南。《寰宇记》 卷80恭州:“西北至柏岭镇四十里。”

  • 庐州府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庐州路置,为江淮行中书省治。明洪武后直属南京。治所在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辖境相当今安徽合肥、六安、庐江、无为、巢湖及湖北英山等市县间地。清属安徽省。1912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