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汾阴脽

汾阴脽

又作魏脽。为汾水之南一土阜,在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宝井镇庙前村北。《史记·封禅书》 作“汾阴脽丘”。《汉书·武帝纪》:元鼎四年(前113),“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师古注引如淳曰:“脽者,河之东岸特堆掘,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余丈。汾阴县治脽之上,后土祠在县西,汾在脽之北,西流与河合。”又《水经·河水注》:“河水东际汾阴脽。”《汾水注》:“汾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谓之汾阴脽。”皆此。明、清时期荣河附近黄河多次东西摆动,脽遂崩圯入河。


史记·封禅书》作“汾阴脽丘”,《汉书·武帝纪》及《郊祀志》作“汾阴脽”。汾水之南的一条土阜,在今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西南庙前村北。《武帝纪》:元鼎四年(前113年)“立后土祠汾阴脽上”。颜师古注引苏林曰:“脽音谁。”如淳曰:“河之东岸特脽掘,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余丈。汾阴县在脽之上,后土祠在县西,汾在脽之北,西流与河合。”《水经注·河水》:“河水东际汾阴脽。”《汾水》:“汾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谓之汾阴脽。”又称魏脽,见《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汾脽本魏地之境,故云魏脽也。”明、清时荣河附近黄河多次东西摆动,脽遂崩圮入河。


猜你喜欢

  • 凤溪长官司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市东北二十二里金鸡村。《方舆纪要》卷118:“凤溪山,在司治东,有东西二泉,合流为凤溪,山去府东北三十里,与哀牢山并峙。”嘉靖元年(1

  • 灵丘县

    西汉置,属代郡。治所在今山西灵丘县东十里固城村。东汉初废,末年复置。三国魏属中山国。西晋废。北魏复置灵丘县,为灵丘郡治。治所即今灵丘县。北周为蔚州治。隋大业初属雁门郡,隋末废。唐武德六年(623)复置

  • 屏山

    ①又名平山。在今安徽泗县北二十里。《清一统志·泗州》: 屏山 “列翠环抱,如屏幛然。一名平山,下有屏山湖”。②在今福建建瓯市西北百里。《清一统志·建宁府》: 屏山 “横障水口,屹然如屏”。③又名越王山

  • 渌州

    辽改渤海国西京鸭绿府置,属辽阳府。治所在弘闻县 (今吉林临江市)。因鸭渌水而名。辖境约当今吉林临江、白山二市,抚松县及朝鲜慈城郡一带。末年废。辽改渤海国西京鸭绿府置,治弘闻县(今吉林临江市)。末年废。

  • 四牌寨

    在今贵州瓮安县东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21瓮安县“黄滩关”条下:四牌砦“旧播州叛苗所聚”。在今贵州省瓮安县东。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总兵李应祥遣将蔡兆吉攻杨应龙,抵菁岗,至此。

  • 六归河

    又称六冲河。在今贵州大方县西南。为乌江北源。源出赫章县北,在黔西县南与三岔河汇合后称鸭池河。《方舆纪要》卷123附水西宣慰司:六归河“在水西城西三十余里。自山箐中汇流而东出,经岩石间,湍流峻急, 阔处

  • 塔尔巴哈台 (臺) 厅

    清光绪十四年 (1888) 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塔城市。辖境相当今新疆塔城、额敏、裕民、托里等市县地。1913年改塔城县。

  • 司隶校尉部

    ①简称司隶。西汉征和四年(前89)置,掌京畿七郡捕督奸猾,察举百官以下犯法者。无固定治所。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陇县、彬县、黄陵、洛川、宜川以南,山西永和、汾西以南,霍州、沁水、阳城以西和河南安阳、

  • 文德桥

    在今江苏南京城内夫子庙照壁西侧秦淮河上。六朝时为浮桥,唐代始建木桥,明代改建为石墩木架桥。《清一统志·江宁府》:文德桥“在武定门之东、县学之右,其东为利涉桥”。

  • 佛堂门汛

    清置,属大鹏营。在今香港东佛堂洲。有把总驻防。